战甲军品资料网

    首页 > 装备装具 > 头盔军靴
  1. 内容

史上最强兼最丑钢盔——东德M56型钢盔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人民军(Nationalen Volkesarmee,简称NVA)装备的M56型钢盔是一种外形奇特甚至可以称作古怪的钢盔,其源头可以追溯至二战时期的第三帝国。早在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之时,帝国研究院(Third Reich Research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人民军(Nationalen Volkesarmee,简称NVA)装备的M56型钢盔是一种外形奇特甚至可以称作古怪的钢盔,其源头可以追溯至二战时期的第三帝国。早在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之时,帝国研究院(Third Reich Research Council)下属钢铁特别研究分院(Iron and Steel Specialty Division)便着手进行有关钢盔防护性能的研究,该机构结合多种轻武器弹道分析结果,对当时世界各国装备的各种钢盔进行了大量轻武器和炮弹碎片试射试验。后来,帝国国防科技学院(Reich Institute For Defense Technology)接手了该项研究,负责人是该学院的福莱厄(Fry)和亨泽尔(Haensel)两位教授。他们针对包括德军M35型在内的许多国家军队装备的制式钢盔进行了广泛的测试,主要使用了当时德军和英美等国装备的各种轻武器,以不同的射角和距离进行试射,从而对每种钢盔的防护性能进行综合评估。测试结果表明,英联邦军队自一战起装备的英国"汤米"(Tommy)式钢盔的综合防护性能最差。尽管德军M35型钢盔在综合防护性能上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制式钢盔,但仍旧具有许多不足之处。
在发现当时没有哪个国家军队已经正式装备的钢盔拥有无懈可击的防护性能后,帝国国防科技学院立即开始了一项全新的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研制出一种防弹性能超越以往所有型号的全新钢盔。很快,由Voelkingen Stahlwerke试制出几种新式钢盔的样品以供测试。1942年末,测试工作结束,测试结果被送交德国陆军兵器部。希特勒本人对此项开发新式钢盔的设计工作并不看好,已经明确表示将其取消,但德国陆军医疗稽查处提供的一份备忘录挽救了该项设计工作。据这份备忘录显示,佩戴M35、M40以及M42型钢盔的前线德军士兵,在战斗中由于钢盔提供的防护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伤亡人数正在不断增多。而且备忘录提到新式钢盔将大大节省原材料和生产工时。此时德军已经开始装备新式的M42型钢盔,它相对原先的M35型和M40型钢盔简化了一些生产工艺,但对所面临战争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德国而言,M40型钢盔的生产工时和耗费的原材料数量仍旧显得太高了。于是,德国陆军兵器部以这份备忘录为准,违背了希特勒本人的命令,悄悄地采购了少量新型钢盔并着手测试工作。
最初小批量生产的新型钢盔共有四种型号,被分别命名为A、B、BⅡ以及C型。相比之下,A型在结构和外形方面仍旧同原来的M35/40/42系列钢盔相差不大,B、BⅡ和和C型有不小的改进。不过,最终只有B和BⅡ型通过了首轮测试,德国陆军兵器部分别向埃森(Eisen)公司和怀特乌特(Huettenwerk)公司订购了50顶B型和50顶BⅡ型钢盔,并以其设计师的名字分别命名为塞尔(Thale)型和哈茨(Harz)型。这批新型钢盔被送到柏林近郊的Doeblitz步兵学院,由学员部队对其进行战地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两种新型钢盔的防护性能大大超过了德军过去装备过的任何一种钢盔,而且其佩戴舒适性极佳。
在新型钢盔进行研制期间,希特勒本人对此一直一无所知。直到1944年秋,当B和BⅡ型钢盔的被呈报给他接受审批时,他才知道陆军兵器部竟在他眼皮底下偷偷地违抗命令在研制新型钢盔。陆军兵器部原本以为这种先斩后奏的秘密行动能以研制出的两种性能优异的新钢盔而得到希特勒的赞赏,并且准备好一旦元首最终选中了其中的一种后便开始投入批量生产,还把新式钢盔正式列装后的型号定为M45型。然而,等到却是希特勒将两种新型钢盔全部否定,禁止将其中任何一种投入量产。其实,希特勒作出这种决定,除了痛恨陆军兵器部抗命偷偷搞新型钢盔的研制工作之外,主要原因在于他认为只有M35/40/42系列钢盔才能构成标准德军士兵形象的一部分,而这种判断仅仅取决于他的眼睛。因此,B型和BⅡ型钢盔的进一步量产工作最终都被无限期搁置了。
苏军方面关于首次遭遇佩戴BⅡ型钢盔的德军部队的记录是在1945年春的柏林战役期间,在一些苏军官方报告和苏军士兵的日记中都记载了遇到带着奇特外形头盔的德军部队。事实上,这些德军部队正是由Doeblitz步兵学院学员组成的,他们参加了守卫柏林的最后战斗。后来,在德累斯顿(Dresden)博物馆展出了苏联红军缴获的一顶BⅡ型钢盔,其佩戴者在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将军正式下令向苏军投降后缴械。
1949年,德国开始了长达40年之久的分裂。5月2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宣告成立;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宣告成立。1950年,苏联着手组建NVA的前身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人民警察部队(简称KVP)。KVP装备有一种基于二战中德国陆军兵器部研制的A型钢盔,其外形类似原来纳粹德军装备的M35/M40/M42系列钢盔。加上KVP配发的黄褐色军装,很容易让东德民众与苏联红军的军装混淆,而此时他们对苏军的抵触情绪很高。
1956年初,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人民军(以下简称东德人民军)正式组建前夕,苏联要求这支武装力量必须具备"社会主义的东德特色"。刚刚成立的东德人民军后勤管理委员会被命令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钢盔用于装备东德人民军。具体要求是新型钢盔在外观上必须既不同于原纳粹德军装备的M35/M40/M42系列钢盔,又不同于苏联红军装备的钢盔。因此,KVP原先装备的钢盔不可能作为NVA的制式钢盔,新型钢盔应该具有很强的东德特色。
很快,东德人民军后勤管理委员会意识到这种需要的新型钢盔早已设计完成并经过了许多测试,这就是二战中德国研制的B型和BⅡ型钢盔。关键人物是东德人民军后勤管理委员会找到的新型钢盔首席设计师,这就是埃里希.凯森(Erich KIESEN),他曾经参与过埃森公司和怀特乌特公司试制B型和BⅡ型钢盔的工作。正是由于这两种钢盔曾经被希特勒本人亲自下令禁止列装德军,因而使其得以与"纳粹"划清了界线。这两种钢盔非常符合苏联方面的心意,主要原因是苏联根本没有打算为东德人民军的新型钢盔的研制工作投入太多的经费,而B型和BⅡ型钢盔早已进行过大量测试,可以说已经是研制完成的型号,无须再花费什么研制费用。
在选中了B型和BⅡ型钢盔作为基础后,凯森又结合了自己先前两项未能在二战期间实现的设计:即Y型钢盔下颚系带和透气型钢盔衬垫。在稍加改进之后,B型和BⅡ型钢盔都能够装上Y型系带和透气型衬垫,而且所有具有制造条件的生产厂商都能在东德本土找到。据此,苏联方面最终让NVA后勤管理委员会选择了改进后的BⅡ型钢盔作为东德人民军的新型制式钢盔。于是,1956年1月,改进后的BⅡ型钢盔开始批量生产并被正式命名为M-1956型(简称M56型)钢盔。同年2月,东德民众在当月发行的《德国青年(German Youth)》杂志上一张东德士兵的照片上最初见到了这种新型钢盔。1956年3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人民军正式建立。在同年五一劳动节的仪式上,M56型钢盔钢盔被正式公布于众。当时东德人民军仪仗队佩戴的M56型钢盔采用了石灰色(Stone Grey)涂装并在钢盔右侧饰有黑、红、金三色的盾形徽章。
最终将M56型钢盔正式定为东德人民军制式钢盔的是维利.史多芬(Willi Stoph)将军(他后来成为东德重要政治领导人)。其后一段时间内,东德人民军一直在对M56型钢盔进行各种接近实战的测试并不断对其进行细微的改进,比如去除了钢盔上的铆钉。实际上,在美军凯芙拉头盔出现之前,东德人民军M56型钢盔的防护性能超过了任何一种其他国家军队列装的钢盔。1957年,M56型钢盔分三种尺寸(60m、64m和68m)投入量产。至同年9月底,总共生产了50000顶M56型钢盔,并被送交东德人民军。到该年底,所有东德人民军部队全部配发了M56型钢盔。

某国外军友对东德M56型头盔的实际射击试验,使用9MM拉派卢姆弹和7.62MM手枪弹在15米距离上进行的射击,V50值相当于550。 结果无击穿,无裂缝。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M56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