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甲军品资料网

    首页 > 军品服装 > 礼服常服
  1. 内容

中国海军百年军服——清末北洋海军时期(连载一)

作者简介

陈悦,男,海军史专家,1978年出生,江苏靖江人,现居山东威海。致力于中国近代海军史、甲午战争史研究,北洋水师网站http://www.beiyang.org创办人,现任定远号纪念舰策展部

  作者简介

陈悦,男,海军史专家,1978年出生,江苏靖江人,现居山东威海。致力于中国近代海军史、甲午战争史研究,北洋水师网站http://www.beiyang.org创办人,现任定远号纪念舰策展部主任,海军史研究会会长。著有《北洋海军舰船志》、《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在《现代舰船》、《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等刊物发表专业文章近百篇,参加中央电视台《解密甲午》专题片拍摄。

(一)清末北洋海军时期

25_5847_84f19bc060dca96.jpg

25_5847_bb38021cd79bbf0.jpg
    
    军服,是一支军队外在的形象特征,也是一支军队自身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精心设计的军服,在增强军人的荣誉感、自豪感,以及提升军队士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军服设计、制度的演变,不仅对于制服制度本身具有借鉴参考的现实价值,而且一套套样式各异的军服背后,还蕴涵着军队发展的历史脉络。军队建设的更迭演进,军事思想的变迁进步,往往会一定程度具体体现到服装的变化上。因而,研究一支军队的服装演变史,也是从一个侧面研究这支军队历史变迁的途径。
    人类历史进入19世纪后,随着各种火器武备的大范围使用和战争样式不断向近代化方向发展,最初在冷兵器时代,主要起着防护作用的笨重铠甲,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轻便、设计独特,以识别为重要功能的近代化军服。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一支完全采用近代化军事制度、训练样式,装备近代化武器的军种,海军在服装制度上也是最早引入近代化设计思想的军种。一个千年古国,在面临西方列强咄咄逼人的叩门时,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尝试与努力。中国海军也就在这门户洞开、列强环伺之际,肩负着国家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呱呱坠地了。这支当时最古老国家的最新式武装力量,充满着西洋文化与民族传统的矛盾与融合,这支中国的海军,历经过亚洲第一的辉煌荣耀,流下过甲午僭师的血泪,又成为辛亥革命炮火中,为民族争取自新的马前卒。曾经在军阀混战中一度彷徨失落,最终又融入了全民族浴血抗战的洪流中。回首中国海军走过的百年历程,一代代各具特色的军服恰好是各个发展阶段的天然缩影,在中国海军即将再一次向大洋进军的今天,回顾这支以“洋气”著称的军种的一段发展之旅,希望能带来更多关于这支海军未来的启迪。
    
    1882年样式
    
    作为一个拥有长达两万余千米漫长海岸线的濒海大国,中国的海上武装力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五霸争强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史籍中就开始有了关于水战、海战的记载。然而由于国家政策和战争实际需要的局限,当时一般被称为舟师、水师、水军的中国古代海上力量,大都活动在内水和近海,武器装备的进化也很缓慢,主要用于国内的平叛、内战,一直到清朝末年,仍然只是作为陆军的附庸而存在。
    1840、1860年,新兴的欧洲强国接连对中国发动了两次从海上而来的战争,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战术思想,都停留在古代状态的中国旧式水师,面对历经工业革命成长起来的欧洲近代化海军,显得弱势和不堪一击。本着惩前毖后,巩固海防的目的,清政府逐渐开始了建设近代化海军的计划,中国的海军史也从此时由古代向近代跨越。从1866年在福州创建福建船政局,到1875年设立南北洋大臣,加速近代化舰队的建设,通过一系列的造船购舰,以及开设学堂培训海军专业军官的活动,至19世纪80年代,西方的报纸让就已经开始关注远东这支新兴的海上力量,将中国列入新兴的海军强国之列。
    此时的中国的近代化海上力量主要有广东水师、福建船政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4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成效最为突出也最受各方关注的,则是北洋大臣李鸿章一手创建,后来成为当时中国唯一一支国家海军的北洋海军。
    北洋海军在正式成军之前,称为北洋水师,包括军服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其他的3支近代化舰队略同,大都采用勇营的号衣。但是随着与西方海军的交流渐多,以及实际作业训练中的感受体会,这支师法英国海军,以蒸汽化舰船作为主要装备的舰队,在服装制度上,也一改中国上千年以来延续的“号衣”样式,开始向近代化方向过渡。
    1882年夏,为了辨等级、壮观瞻,与列强海军接轨,由时任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组织人员,在参考英国海军军服的基础上拟定起草,并经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颁行了中国第一部海军服装规范《北洋水师号衣图说》,而这可能也是中国第一部近代化的军服规范。
    这部图说中详细规定了北洋水师官兵的军服样式和着装制度,将军服分成官弁、洋枪队、水手夫役等三大类,每类又分为春秋冬季制服和夏季制服两种,对于军官还另有关于礼服的规定。整体来看,各种设计思想、服饰制度,与英国海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却又有着浓浓的中华文化特色,体现了当时中国文化居于强势地位时,对于外来文化的一种包容消化。
    
    官弁着装
    
    即军官、士官的着装。仿照英国海军的制度,北洋水师的军官制服在颜色上采用了海军蓝,当时称为石青色,这种色彩在当时中国的军队中是绝无仅有的。军服上衣和军裤的颜色面料保持一致,春秋两季使用线绒,夏季采用穿着舒适的宝纱,冬天使用厚重御寒的呢子。军靴则采用的是传统的薄底战靴。
    尽管颜色上参考了西式的制度,但服装样式却是完全中国化的。军服上衣为传统的中式马褂,袖口宽6寸,腰摆紧小,袖口、领口、衣襟、下摆都装饰有传统的镶边和云头图案,夏季用黑色绸缎制成,其他季节用黑绒布。配合这套制服,着装时军官还必须腰束皮带,携带指挥刀。
    饶有趣味的是,在使用西洋颜色制度、中式服艮装样式和裁剪的制服上,还有一处极为有特色的细节设计。制服的每边袖口装饰的3个空心云头图案内,引入了类似西方军衔符号的标识设计。但是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近代化的军衔制度,因而在参考西方海军的制度进行设计时加以了变通,改成了舰上的职务符号,分为统领、船主、驾驶、管轮、枪炮、帆缆、军医、文案等多个岗位部门。和参考西式颜色,引用中式样式的制服一样,参照西式军衔制度,却设计出了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识别图案。统领官即舰队司令,袖口的每个空心云头内用金线绣制3个古体的“寿”字,中央为长型,2侧为圆形,每袖3个云头内,共9个古“寿”字。舰长、大副、二副等航海军官的识别符号为长型的古“寿”字,区别在于数量的多少,例如舰长每袖7个古“寿”字(中央的云头内3个,两侧的各2个),而大副的只有6个(中央云头内比舰长减少1个)。管轮部门的军官则形象化地用圆形的古“寿”字识别,同样以“寿”字数量的多少来区别大管轮、二管轮等职务的高低。由此也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寓意,舰队司令的军衔上同时具有航海部门的长型“寿”字和轮机部门的圆形“寿”字,意在统领全局,知识全面。
    航海和管轮军官之外,其他具体技术军官的识别符号更为形象化。例如枪炮官的符号是方天画戟和红缨枪,医官的符号是灵芝寿桃和蝙蝠图案,帆缆官的符号则为中国结,文案的符号干脆是毛笔、宣纸,同样也是通过数量多少和图案的丰富程度不同,来区别职位高低。即使今天看来,这些设计的理念也相当精彩,看着极具民族特色的军衔标识,会心一笑之余,也能引来关于文化传统底蕴的思索。
    和很多影视作品表现的不同,北洋海军的军帽在清末的官吏军队行列中,也是独树一帜的。考虑到舰上舱房狭小、机器众多,为了方便起见,北洋海军军官春秋冬季在舰上配发的军帽实际是一种小帽,这种帽子又称为便帽,民间则形象称为瓜皮帽,与当时官员使用的斗笠状的凉帽和船形的暖帽相比,更适合舰上活动。海军军官的小帽为黑色毡制,帽边镶嵌一圈黑边,帽顶则根据官员的品级,镶嵌顶戴珠子。军官的夏季军帽则完全学习西方,采用进口的圆顶草帽,帽檐宽约5寸,帽子上钉一道黑飘带,文字为英文的“大清帝国海军”。以往有研究者认为头戴草帽,是北洋海军落伍于时代的表现,实际是一个极大的误会,因为舰上夏季服务至为艰苦,由英国海军首倡,海军夏季均使用能够遮挡烈日的草帽,当时因为草帽帽檐容易遮挡视线,官兵们都习惯将帽檐向上折起,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现代西方国家海军水兵使用的盆形水兵帽。因而头戴进口的草帽,非但不是落伍的象征,反而证明了这支海军已经非常西洋化。
    考虑到与传统官场接轨,担心过于西洋化的装束难以被接受,不够“壮观”。北洋水师的军官另有礼服规范,主要区别在于军帽样式的不同,即遇到重大庆典活动时,会改用经过改良的传统官帽。清朝官员的传统官帽主要分凉帽和暖帽。凉帽为斗笠状,帽顶装饰红缨络和顶戴,还可加装象征地位荣誉的翎羽,一般为春夏季节使用,但是这种帽子容易遮挡视线,且在舰上使用望远镜、操作火炮机器时都极为不便,因而没有被北洋水师采用。北洋水师使用的是经过改良的暖帽,暖帽原本是清朝官员秋冬季节的官帽,类似船形,帽檐向上,帽顶同样可以装饰顶戴翎羽,北洋水师“镇海”号炮舰管带曾别出心裁到帽铺定制过一顶“其边沿陡起,较时样稍窄,翎亦短小”的暖帽,经过试用非常便利,于是被丁汝昌采纳,成为海军遇到礼节活动时的军帽,不分季节一律使用。
    北洋水师的队伍中,有一支人数众多,介乎与官、兵之间的士官队伍。士官的军服类似军官,只是袖口云头内和军校学员一样,没有识别标志,而改为使用臂章。另外军帽上,春秋冬季采用和水兵一样的黑布包头巾,夏季使用和水兵一样的方顶草帽一
    
    洋枪队
    
    洋枪队即西方海军中的神枪手、海军陆战队,平时在舰上维持纪律,战时或在桅顶狙击敌方舱面人员,或手持步枪砍刀长矛,准备跳帮厮杀,必要时更可以登陆作战,充当快速部属兵力。这一在西方有着悠久历史的海上兵种,在中国却是彻底的新生事物,参照英国海军的模式,北洋水师也引入了海军陆战队的编制,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中,中国海军“经远”号军舰上的陆战队就几乎发起一次跳帮作战。
    海军陆战队由于直接受各舰的舰长领导,因而只有士兵的制服设计。陆战队士兵的制服样式和士官制服相似,既显示了舰上执法者的特殊地位,也区分了官兵的差别。同时军服的颜色改成了英国海军陆战队使用的红色兵种色。
    
    水手夫役
    
    水手夫役是北洋水师中的基层水兵群体,人数众多,上衣和军裤的颜色质料一致,面料为棉布,春秋冬三季的颜色是海军蓝,夏季则是一身白色军服,因为一年中很长时间穿着的都是蓝色军服,舰队中的洋教员习惯把水兵称为blue jacket。水兵军服上衣的样式和军官服相近,也是中式的号衣模样,只是少了很多军官服上的华丽装饰,黑色镶边的图案相对简单,范围只有胸口、袖口、肩头三处。
    水兵制服上较有特点的部位有两处。一是在军服的领子上,左右各用金线绣有所在军舰的名称。另一处是水兵服的臂章,与军官服参考西方的军衔符号制度一样,水兵服也参考了西方的类似制度,配有区别水兵职务高低和工作岗位的“花”,即臂章,这可能也是中国军队使用这种军衔识别形式的开始。
    水兵佩戴的臂章为方形,底色、质料和军服保持一致,臂章上用金线绣出各种识别符号。主要分为航海和作战部门的水手头(水手长)、练勇(练兵)、水手  (正式水兵),轮机部门的升火、管油、管汽、锅炉匠,信号部门的管等、管旗、号手,其他技术部门的鱼雷匠(鱼雷士官)、木匠、铁匠、铜匠、皮匠、帆匠、电匠等。图案的形式也充满民族特色,极为形象直观,例如鱼雷士官的符号是鲤鱼,铁匠的是铁砧,升火的是煤锹等。
    水兵的军帽春秋冬用黑色头巾裹头,显示了和淮系勇营军队的渊源。而夏季则和军官一样,头戴草帽,不同的是水兵的草帽是方顶,草帽上也钉有黑色飘带。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水兵夏季在舰上一般都是赤脚,天冷时才穿上战靴。
    与水兵近似,北洋水师中另有一些帮助做工的夫役,制服的样式和水兵一样,不同的是两臂没有臂章。另外北洋水师还编制有军乐队,大都由十四五岁的少年组成,称为乐童,平时负责演奏国乐、军歌,战时则派到各个炮位帮助运送弹药。根据丁汝昌留下的信稿显示,这批乐童有经过专门设计的制服,可能由于乐童并不在北洋水师经制内,因而在相关的军服制度中尚未发现有此类设计,乐童制服至今仍是一个迷题。
    从存世的一些照片分析,1882年颁行的这套着装制度,很有可能在北洋水师组建过程中就已经开始陆续有所采用,最终在1882年以规章形式予以确定化。随着在北洋水师中的全面施行,其他的3支近代化舰队也纷纷借用使用,实际成了当时中国近代化海防的军服典范。
    
    1888年样式
    
    1888年12月17日,随着北洋海军舰船的日益增多,在北洋大臣李鸿章及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奕擐的有力推动下,清政府批准施行《北洋海军章程》,标志着作为法定国家海军的北洋海军正式建军,北洋水师这个名词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在《北洋海军章程》中,列有专门的冠服规范,可以视作是对1882年样式的解释和修订补充。这部分内容同样分为军官和士兵两个部分。
    
    军官服
    
    《北洋海军章程》中关于军官冠服的部分,只是重申了服装的穿着规范。规定海军的大小官员,平时穿着行装(军服)。在庆祝皇帝太后生日的万寿圣节,以及元旦、冬至等时令节气,应穿着礼服,如果刚好节庆时因公在岸,则和岸上官员一样,穿着朝服。
    然而,从现存的一些有关北洋海军的历史照片来看,北洋海军的军服在建军之后曾发生过一些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是着装的样式。从留存的照片看,已经出现了蓝色军官服和白色马裤的组合,即西方海军中标准的半白服搭配法,这种着装样式应该可以认定是在舰服务时的常服,与全蓝色的穿法可以混用。
    其次是军衔标识。可能是因为存在难以识别等缺陷,早期在镂空云头里标识职位的做法被取消。原先装饰在袖口的云头更改为简单的黑色镶边,而云头内那些复杂多样的职位图案则进化为简单明了,更类似西方海军的军衔标识。新出现的军衔标识仍然装饰在军服的袖口,位置较高,接近肘部。最初是金线绣制的龙纹,军官一般为双龙戏珠纹,龙珠颜色的寓意目前只有一份北洋海军水兵的口述可以研究,这位名叫苗秀山(1873—1962)的北洋海军水兵,在1961年10月13日接受研究者戚其章先生采访时称,“当官的都穿青纱马褂,边上带云字,级别以袖口上分:炮手是一条金色龙;管带、大副、二副都是二龙戏珠,但珠子颜色不同。管带的珠子是红色的,大副的珠子是蓝色的,二副的珠子是金色的”。但这一说法仅是孤证,而且出于低层水兵的理解,是否可靠属实,抑或是龙珠的颜色是否会与顶戴颜色一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另根据存世照片推测,在甲午战争前夕,为了进一步与西方海军接轨,北洋海军的军衔标识又发生了变化。在原先的龙纹军衔符号之下,增加了完全西洋化的金线袖饰,即所谓的金杠。以金线的宽窄、数量来区分军衔职务的高低,比照清末新建海军的《海军旗式及章服图说》中相关记载,可能的标准是:高级军官(提督)为1宽道,舰长为4中道,由此类推,直至1窄道。
    
    水兵服
    
    水兵服的制度在《北洋海军章程》中没有太大变化,主要是更换了原先用金线绣在领口绣字以区别所在舰只的做法,改在上衣的胸口增加一块方形的补子,左襟为“北洋海军”,右襟则是军舰的名称。
    
    洋员制服
    
    北洋水师从组建开始,就雇佣了大量外籍顾问,正式建军后,外籍雇员的人数也逐渐增多。但是对于外籍雇员的服装样式,并没有专门的规范,而听任随意自便。很多外籍顾问,如曾任海军总查的琅威理等,可能出于对自己国家海军军官身份的自负,对穿着本国的军服有一种油然的神圣感和荣耀感,因而通常是仍旧身着自己国家的海军制服,而在袖口自己国家的军衔之上,加上在北洋海军获得的军衔符号,以显示在国外服役的特殊经历。然而也有一些外籍军官不按此例,而是直接穿着北洋海军的制服,例如北洋海军“镇远”舰的美国教习马吉芬。这位安纳波丽司海军学院毕业的美国人,参加过黄海海战,战后因伤返国,耳闻目睹当时西方世界一片褒日贬中的言论,为自己曾经服务过的北洋海军忿忿不平而四处讲演,述说中国海军的真实情况。但马吉芬义愤填膺为中国海军仗义直言的行为,很多时候都被讥讽为精神不正常。1897年2月12日,在他所尊敬的丁汝昌提督和私交甚好的友人杨用霖自杀后的2周年纪念日,这位曾经和北洋海军一起奋勇作战的美国人,想到他那些英勇的中国战友,如今却因为战争失败而得不到公正的评价时,于悲愤中拔枪自杀。遵照他的遗嘱,马吉芬下葬时身着一套北洋海军的制服,而棺椁上则覆盖着黄底青龙海军旗。个中的寓意,从他的墓志铭上就一目了然:“谨立此碑以纪念一位虽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把生命献给了另一面国旗的勇士。”一个自己曾为之浴血奋斗过的国家的军服,对于它的主人而言,是无上的荣耀,象征和自己的价值归依。
    北洋海军,是中国创建近代化海军最初的努力,和这支军队本身具有的中西交融的特点一样,北洋海军的制服设计也充满了两种文化交汇的特征。这种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军服样式一直持续使用到甲午战争结束后,在清末新建海军时,被完全西式的军服所取代。然而这种服饰文化的影响力一直在中国海军中持续,龙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海上英雄的缩影,从北洋海军时代开始成为中国海军的象征,时至今日海峡对面的“中国台湾海军”的制服上,依旧还能找到双龙戏珠图案的独特标识。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