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甲军品资料网

    首页 > 军品服装 > 军衔配饰
  1. 内容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军衔考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结束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伤亡36万人的代价,保卫了朝鲜人民、保卫了东方的和平、保卫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抗美援朝胜利50周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结束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伤亡36万人的代价,保卫了朝鲜人民、保卫了东方的和平、保卫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抗美援朝胜利50周年之际,我们理应对于那些血洒沙场的中国人民的好儿女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正在颐养天年的志愿军老战士敬礼! 

(一)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出兵朝鲜,并侵占我国台湾。7月7日,以美军为首组建“联合国军”,悍然干涉朝鲜内战,并使战争升级。 
在此情况下,7月13日,党中央、毛主席决定: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兵团为主组建“东北边防军”,粟裕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因病未到职)。 
此时的东北边防军(即原四野13兵团及其配属部队)和人民解放军的其他部队一样,正在用 “五0式”军服替换原来的旧杂军服。 
“五 O式”军服是我军第一次正式装备的军服——它是全军统一装备、统一制式、统一标准的军服,它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分级别、分军种、分用途装备的军服。在此仅就陆军军服略说一二。陆军服按种类分为军官士兵常服、大衣、女式军服、雨衣、特种兵工作服、战车服等。按级别、性别分为团以上干部服、营以下干部服、战士服、女干部服、女战士服。 
  但请读者注意,“五O式”军服自1950年装备部队,到55年被55式军衔军服替换,再到1957年全部更换完毕,其间几经变化,这里提到的只是最初的样式。 
陆军军官常服,由大盖帽(平帽顶,高帽墙,在帽墙正面缀八一五星帽徽,帽瓦上下有本色牙线,黑色皮制帽饰带)、布料上衣(立翻领,前襟缀5颗嵌有八一五星的金色铜扣,两个上挖袋,散袖口,散下摆,后身有两条弧形缝线)、西式军服(说是西裤,实际上还是帅档裤)、黑色高腰牛皮鞋等组成,大盖帽、军服用料上最初规定全部用平布制作,50年7月军委又规定,陆军团级以上干部、海空军营以上干部、海校学员、伞兵军人的军服改用呢子制作,师级以下军官(舰艇军官不含)扎牛皮制或革制或帆布制武装带(当时叫腰带)。 
陆军士兵常服的样式与二战期间苏军野战服样式一样,小翻领、套头式、前襟上部开口缀三颗纽扣、两个带扣的上挖袋、紧袖口、散下摆,裤子为小囊马裤(实际上是裤裆更大的裤子,裤腿有收口),用料多为正宗国产老土布,系扎帆布制武装带(铜制带头)。士兵军帽原规定为大盖帽,但51年后改为解放帽,军官也是大盖帽、解放帽通用,未见有明确的规定。士兵套头服于1953年起废止——现在已经基本不见踪影了!但在某某军品市场见过用苏联士兵野战服改制的…… 
陆军女军人军服中,团以上女军人的军服与男军官基本相同,但一般不戴大檐帽。其他军官、士兵的冬服上衣是列宁服(大开口立翻两用领、前襟双排十颗纽扣、两个下斜挖袋,腰身有布制腰带,散袖口散下摆,样式与92式女冬服相似),夏服为薄料的列宁服,后又改为连衣裙样式,与原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女兵的样式相同(立翻领,前襟上部开口系三颗纽扣,常袖,紧袖口有一颗扣,中腰有布制腰带,裙子下摆长及膝盖以下)……应该说“五O”女夏服是我军历史上最漂亮的女军服! 
军鞋分军官皮鞋、士兵翻毛皮鞋、女式皮鞋、布鞋、女式布鞋、解放鞋等。 
五 0式军大衣分为师以上干部呢料军大衣、棉大衣、皮大衣、舰艇大衣等种类。高级军官呢大衣是苏式的:开关两用大翻领,领子是呢制的,有时也佩有皮毛套领,前襟双排12颗纽扣(有铜扣有胶木扣),两个戴盖的下挖袋,后身有中腰装饰和两个装饰扣,后下摆大开衩,下摆长系膝下,肩部的垫肩很大,建国初期瘦削的高级军官穿起来有种特别的洒脱,而肩宽的军官穿起来,肩部高耸有点像哥萨克骑兵的斗篷。面料有礼服呢、高级大衣呢、粗毛华达呢等。 
棉大衣、皮大衣的样式一般为前襟双排10颗扣,两个下插袋,没有其他装饰,面料有斜纹布(军官)、平布(士兵)、羊皮等等,舰艇大衣实际上就是苏联海军大衣的翻版,样式与高级军官大衣相似,但肩部较低、下摆较短,士兵的是单排扣。 
1950年制定的被装供应标准:每人每年,发单军帽(大盖帽或解放帽)1顶、棉帽1顶、单军衣2套、衬衣1套(干部为2套)、棉军衣1套、布鞋6双、胶鞋2双、棉鞋2双等。 

(二) 

9月15日,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疯狂北犯。至10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并继续向中朝边境推进,并频繁轰炸中国边境城乡。 
值此严重时刻,中共中央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0月8日,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 
(笔者注:该命令因涉及一些历史人物的功过,故几十年来,一直未原文刊录。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本文将其全文转载如下) 

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  
 
彭、高、贺,邓、洪、解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各级领导同志们:  
(一)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辖十三兵团及所属之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四十二军,及边防炮兵司令部与所属之炮兵一师、二师、八师。上述各部须立即准备完毕,待令出动。  
(三)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四)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东北行政区为总后方基地,所有一切后方工作供应事宜,以及有关援助朝鲜同志的事务,统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同志调度指挥并负责保证之。  
(五)我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必须对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军、朝鲜民主政府、朝鲜劳动党(即共产党)、其他民主党派及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同志表示友爱和尊重,严格地遵守军事纪律和政治纪律,这是保证完成军事任务的一个极重要的政治基础。  
(六)必须深刻地估计到各种可能遇到和必然会遇到的困难情况,并准备用高度的热情,勇气,细心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去克服这些困难。目前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开势于我们有利,于侵略者不利,只要同志们坚决勇敢,善于团结当地人民,善于和侵略者作战,最后胜利就是我们的。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  
                           一九五0年十月八日于北京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各部队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命令开始分批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争。 
与很多影视资料里“志愿军官兵穿着厚厚的冬服、拿着崭新的苏式武器,在军乐和鲜花中‘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不同,此时入朝的志愿军官兵是在“人无声、车无灯”的情况下、装备着“万国式武器装备”进入战火硝烟的朝鲜国土的,而大多数人穿着的则是朝鲜人民军的军服,只是一般不佩戴朝军的军衔肩章。 
其实在1950年至1953年间,我志愿军官兵一直有穿朝鲜人民军军服的,不仅在朝鲜时穿着,很多志愿军战士在参加志愿军代表团回国巡回讲演、报告、观礼时,也是穿朝鲜人民军军服的。为此,把当时的朝鲜军服也介绍一番。 
当时的朝鲜人民军陆军军服分校以上军官礼服、军人常服、野战服、工作服、大衣等种类,军官礼服为夏白冬绿(草绿),直领、五铜扣、两个上挖袋、后身有两条弧形缝线,袖口有等级饰带,为∧型弧线,将军为金色其他为军兵种色,领边有兵种色牙线,用料将以上为高级礼服呢,其他为礼服呢,夏季为纯毛哔叽和毛哔叽,戴金色的礼服肩章,下着海蓝色马裤(不分军种、季节),将军有两条宽的饰带,陆军为红色空军为天蓝色,校官为一条饰带,军兵种色。队列时穿马靴、武装带、白手套,非队列时不带武装带、白手套。 
军官常服的样式与礼服基本相同,但用料有所降低,尉官以下为布料,战士夏常服为套头式、直领、散下摆、用铜扣。野战服是套头式、小翻领、紧袖口、下摆扎入裤内、用胶木扣,戴常服肩章。战士的冬常服和冬季野战服是一种军服,样式为有匝道棉袄、棉裤,但上衣前襟很大,向右盖住了整个前胸,用扣袢扣合在右肋的5颗光面铜扣上,整体样式极像我国农村妇女的棉袄。将军、校官的野战服为粗呢料、古铜色胶木扣,尉官野战服样式与士兵夏野战服相似,但下摆漏在裤外,校官、尉官着野战服扎武装带。大衣样式与我军大衣略同。 
朝鲜人民军从1948年建立起就有军衔。设有: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士官 ——准尉、上士、中士、下士、兵——上等兵、列兵,共5等18级。当时军官的职务编制军衔是:国防相(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大将;上述副职、军区司令官——上将;军团长(军长)——中将;师团长(师长)、军团参谋长——少将;旅团长(旅长)、师团参谋长——大校;联队长(团长)、旅团参谋长——上校;联队参谋长——中校;大队长(营长)——少校;副大队长——大尉;中队长(连长)——中尉;小队长(排长)——少尉;等等……到1951年,朝鲜人民军的编制体制改为:军团、师团、旅团(特种兵)、团、营、连等。1953年,为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和功勋卓著的高级将领设置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元帅、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次帅(习惯上,我国将其成为朝鲜人民军次帅)等高级军衔,并分别授予了金日成和崔庸健。以后又将准尉军衔改为特务上士军衔。 
(注一:朝鲜军队[含人民保安队时期],从1947年五一节开始建立军衔制度。 
注二:在1948年至1952年间,朝鲜人民军的将官设置分为四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朝鲜人民军军官军衔主要用肩章标示,分礼服肩章和常服肩章,礼服肩章为金、银色金属丝编织版面,陆军红边、空军天蓝色、海军黑色、边防部队绿色、警察紫红色……缀银色铜星,大将、大校、大尉4颗(2纵2横,与我国一级上将的星徽排列相同,53年后大将改为纵向排列),上将、上校、上尉3颗(前期三角形排列,53年后改为纵向排列),中将、中校、中尉2颗(纵向),少将、少校、少尉1颗;校官肩章版面有两条军种色纵线、尉官一条;版面图案将官为大斜纹花饰,校官为斜纹布图案、尉官为砌墙图案;钉铜制金色肩章扣,图案,将官为国徽,校尉官为军徽。 
常服肩章,军官为草绿色版面,版面较硬,肩章扣、星徽原是铜制的,51年校尉官常服肩章改为古铜色胶木扣,半软体。士兵肩章为半软体,版面无图案,有军兵种色边线,准尉一纵一横红杠,上士一宽横条,中士三细横条,下士二细横条,上等兵一细横条,列兵无横条。平壤禁卫部队另有一种阅兵服士兵肩章,红底硬板,金色饰条。  
书归正传,我志愿军首批入朝部队中,师以上干部一般穿朝军的将官军服,团营干部一般穿朝军的校官军服,连排干部一般穿朝军的尉官军服。战士中,多数穿,也有穿原来的军服。说起朝鲜士兵冬服还有许多笑话,有的老兵发牢骚:老婆没见到(指未复员回家),老婆的衣服倒先穿上了!还有的说怪话:老子是去朝鲜打仗,又不是去当老娘们儿…… 
此时,志愿军总部也已前出到朝鲜党政军总部所在地大浦洞,彭德怀也已经和金日成握手相庆了!志总中,除彭总和他的机要组、警卫排外,其他官兵全穿朝鲜人民军军服。据传说: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豪爽高大,在沈阳换装时,找不到合适的将军服。到朝鲜后,朝鲜副外相南日上将(朝鲜人中的“姚明”)将自己的军服送给洪将军,才算了事。 
10月25日,志愿军歼灭韩军一部,由此将这一天定为“志愿军赴朝参战日纪念”。 
  正是由于我军身着朝军军服,使敌人没有及时发现我军,只是敌空军向联军总部报告:不知从哪又出现了大量朝军,四处乱窜(他们把我军进站战略要点的行动看成“四处乱窜”,可见其骄狂的程度!) 
  当时,因我军在解放战争后期摧枯拉朽、势如破竹的胜利,部队中从高级干部到战士都普遍存在麻痹、轻敌的思想,认为战争可短期结束,入朝部队有的甚至没有戴大衣和冬季用的大棉被(这也是以后九兵团大量出现冻伤的原因)!这时朝鲜已经进入隆冬时节,我军前线官兵发扬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不畏敌军空地一体的强大火力、不畏滴水如冰的天气、不畏3天无粮5天无弹的巨大困难,在毛主席、彭总的英明指挥下,如排山倒海般陆续发动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第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将拥有巨大火力、技术优势的美李军队从北纬39度至40度一直逼退到北纬37度附近……使美军遭到了有史以来的“距离最长的撤退行动”、使美军损失了在朝战中级别最高的美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使美军总司令李其威发出停战谈判的“请求”…… 
  惨烈的战争进行着,我方的前线供应也时断时续。于是志司指示前线部队可以用老式军服代替50式冬服和人民军军服,这里指的老式军服是指我军部队在解放前普遍装备的中山装式军服:上衣为中山装式,干部四个明吊袋,战士或两个上明吊袋或两明两贴;裤子,干部的或两个口袋一个后袋或只有两个口袋,战士的一般没有口袋。为区别敌友,前线部队有时在军帽、臂膀上戴个红星或红臂箍以示区别! 
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间的战斗,使我军在世界上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士气、打出了霸气!我38军 113师的“飞虎”直插,几乎使美李军队北进部队全军覆灭;我战斗在松骨峰的勇士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谱撒了一曲“谁是做可爱的人”颂歌;我38军一部在腹背受敌、飞机轰炸、重炮轰鸣、坦克碾轧、喷火器焚烧中从容顽强,将敌人钉死在自己的战地前,以至于战后彭总在电报上奋笔疾书“38军万岁!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我九兵团指战员在元山冰天雪地的激战中不畏406重炮(敌战列舰主炮)的毁灭性轰击,顽强地歼灭了美187空降团大部,并缴获军旗…… 
说句题外话,笔者就曾在“万岁军”中服役。 
     
(三) 

朝鲜战争进入到1951年夏季,我方的战线基本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经过一年的残酷消耗,双方此时均无力在短期内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在此情况下,经苏联的斡旋,双方准备从战场走向谈判桌。 
6 月30日,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陆军上将李奇微奉美国政府之命发表了一份既色厉内荏又不失面子的“和谈声明”:“因为我得知贵方可能希望举行一次停战会议,以停止在朝鲜的一切敌对行为及武装行动,并愿适当保证此停战协议的实施。我在获得贵方对本文的答复以后,将派出我方代表并提出一会议的日期,以便与贵方代表会晤。我更提议此会议可在元山港一只丹麦伤兵船上举行。” 
7 月1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首相、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朝鲜人民军大将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将军答复李奇微:“你在本年6月30日关于和平谈判的声明收到了。我们受权向你声明,我们同意为举行关于停止军事行动和建立和平的谈判而和你的代表会晤。会晤地点,我们建议在‘三八线'上的开城地区(笔者注:此地区为我方控制区)。若你同意,我们的代表准备于1951年7月10日至15日和你的代表会晤。” 
7 月8日,筹备朝鲜停战会议的联络官会议在开城举行。上午8时22分,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联络官肯耐上校等5人,乘直升机降落在开城西北指定地点,被我方民警引入开城近郊的会场,与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联络官张春山上校、柴成文中校(关于志愿军军衔,请祥见后文)、金一波中校举行会议。会上对停战会议的筹备事宜,进行了具体协商。双方确定将于10日出席正式会议的各方代表为:朝中方面,朝鲜人民军代表南日上将(首席代表)、李相朝中将、张平山少将,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邓华将军、解方将军;联合国军方面,特纳?乔埃海军中将(首席代表)、劳伦斯?克雷奇空军少将、亨利?霍治陆军少将、奥尔林?勃克海军少将,南朝鲜军第1军团军团长白善烨中将。 
7 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首次会议在开城来凤庄举行。联合国军代表特纳?乔埃海军中将等乘坐悬挂白色识别旗的吉普车进入会谈地点。以红旗标示朝中方面,以白旗标示联合国军方面,本来是双方商定好的,本无它意。但我方人员,包括前线战士、国内群众却理解为“敌人投降了”,一时间欢呼雀跃,以至于后来不得不作了许多解释工作……这也算是趣闻一件! 
会上,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部首席代表南日上将致词,扼要地说明了朝中两国人民对此次朝鲜谈判的基本态度,提出了三项原则建议:一、在互相协议的基础上,双方同时下令停止一切敌对军事行动;二、确定"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武装部队应同时撤离"三八线"10公里。与此同时,立即进行关于交换俘虏的商谈,使各国俘虏早日还乡与家人团聚;三、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撤退一切外国军队。

(四) 

停战谈判开始了,战场形势有所缓和,我军的军需装备也有所改善,我志愿军部队开始逐步换发“五0式”夏季军服,但不戴大檐帽、胸章,前线部队的呢子军官服也只发到师一级,战士换着“五0”式陆军士兵服(套头服)。 
通过1950年冬季和1951年春夏的战斗,军需装备的的一些问题逐渐现露:士兵服(套头服)透气性较差,负伤后不易卸脱,影响战伤救治;棉衣(老棉袄)易滚花成堆,易刮破,影响保暖;栽绒帽没有听孔,影响防空防炮;毛皮鞋腰矮,容易灌雪…… 
这些意见、反映,受到了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代总参谋长的重视,并责成有关部门研究处理。很快,一套适应志愿军战斗、工作的军服研制成功:战士夏服改为前开襟;棉衣棉花扎在里子布上,明缝匝道线;军服的肩、肘、裆、膝等部位加扎一层布;棉服袖口、裤口加钉能调节的扣袢;棉帽(栽绒帽、皮帽)加听孔和护面;加高毛皮靴的靴腰……新式冬装当年就装备了志愿军前线部队。 
同时,敬爱的周总理亲自指示:给志愿军的军服一定要用新棉花、优质棉花,棉衣絮片要比国内的厚!同时苏联军方也价播给我军大量的苏联二战时期的防寒物资,从此,我军的冬季军需装备开始发生质变,甚至于开始优于敌方!  
于1951年秋冬开始装备部队的志愿军新式军服已经和“五0式”军服大相径庭了,也更适合朝鲜战场的战争环境了。它按季节分为夏服、冬服和大衣,按等级区分高级干部服、干部服、战士服,但在性别区分上则淡化了许多。 
志愿军高级干部(主要指师级以上干部)夏服、冬服、大衣,和国内部队的“五0式”军服相似,但不戴大盖帽,夏季戴解放帽,冬季戴皮帽或栽绒帽(有檐、无檐的均有);不戴帽徽和胸章;钮扣也较随意,有四眼胶木扣、光面胶木扣或光面铜扣;夏服一般为绵平布,冬服为了罩在志愿军专用厚棉衣的外面,也就更为肥大。大衣一般是棉皮大衣,着穿呢大衣的时机甚少。军裤夏季为散腿裤,冬季为呢制马裤或棉马裤。军鞋为高腰皮鞋或高筒皮靴。 
志愿军干部、战士的夏服样式与“五0式”不同,均为前开襟,5颗钮扣(钮扣种类较为繁杂),干部四个挖袋(上袋有袋扣),战士两个上挖袋有袋扣,散下摆,散袖口。军裤为散腿裤或马裤,同时扎绑腿,鞋子有解放鞋、布鞋、高腰皮鞋等。冬服为新设计的样式:加厚、戴听孔的栽绒帽(一般是有檐的);直领带匝道的厚棉衣,前开襟,五颗钮扣,干部四个口袋,战士两个上袋,散袖口、钉能调节的扣袢;带匝道的马裤式厚棉裤,裤脚钉能调节的扣袢;穿加高、加厚的毛皮靴。大衣的样式与国内部队的战士大衣相同,但加厚,用皮毛领。 
志愿军中的女军人,除穿列宁服、侧开口裤子外,其他与男军人相同。 
志愿军配发新军服后,结合作战频繁、军服磨损严重的实际情况,其被服供应标准在国内部队的标准上,增发:衬衣一套,线袜两双,毛巾2条,棉胶鞋1双,米袋3条,防滑脚码1付;毛皮鞋,雨衣,水壶,挎包等,一年一发。 
1952年,志愿军军服又有了一些变化:下发新冬服,即在51年冬服的外面罩上了一个密纳平纹布的面,使棉絮匝道不再现露在外面,同时不分官兵均有4个戴盖和铜扣的挖袋,领子也改为小翻领的(领内续有棉絮);这种冬服与51年下发的冬服同时使用;军服(夏服、冬服、大衣)上的钮扣均改为光面铜扣。转入防御作战后,部队被装物资消耗相对减少,志愿军后勤部门对一些品种进行了适当调整,继续加强一线作战部队的装备,相对减少后勤部队、机关的补给。 

(五) 

在抗美援朝初期,美军占据着战场及纵深至鸭绿江口的绝对制空权,以“绞杀战”时期为极致!直到1951年友空军前出到沈阳、鞍山、抚顺、辽阳一线,朝鲜空军陆续整装待发,我志愿军空军也编组完毕,朝鲜的天空也开始红星闪烁(苏、中、朝战机一般都标示朝鲜空军的带圈红星)。 
在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空军(包括苏联空军)一般都着志愿军空军军服——大檐帽(不带空军飞翼帽徽——《长空比翼》中的剧照严重失实,这在当时比较不应该)、50式黄绿色上衣(与以后军服的主要不同:两个上兜,铜扣,后身有双弧形缝线)、蓝色军裤,战士的军服样式与陆军士兵基本相同。 
秘密参战的苏联军队,有一部分着穿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也就是所谓的“老毛子志愿军”(年幼时就曾听舅舅讲“老毛子志愿军”打下美国飞机……),主要是在辽宁驻防的几个苏联航空兵师,为了保密,他们必须讲中文,在地空联系时闹了不少笑话;另一部分则直接着穿苏联军队军服,但主要是后勤部队、在中国境内的防空 /雷达/情报部队;还有少量的苏联顾问、技师则编入人民军、志愿军机关、部队,这部分军人则着穿朝鲜人民军军服,佩戴朝鲜军衔。 
朝鲜空军军服分将官、军官、士兵三类,将官服为大檐帽(帽瓦上有飞鹰徽章、帽墙上是朝鲜军徽、金黄色铜丝帽饰带)、直领上衣、蓝色马裤、黑色牛皮马靴;军官服为大檐帽(帽瓦上有飞鹰徽章、帽墙上是朝鲜军徽、黑色皮革帽饰带)、直领上衣、蓝色马裤、黑色牛皮马靴;士兵服为直筒帽(帽墙上是朝鲜军徽、黑色皮革帽饰带)、直领上衣、蓝色马裤、黑色皮革高腰皮鞋。朝鲜空军的肩章符号与陆军基本相同,但边线、纵线是天蓝色。 
在朝鲜战争时期,我公安部队有几个师、团曾入朝,其军服与一般志愿军的军服相同,但佩戴印有中朝文“公安”字样的长方形臂章,红底黑边(以后改为黄色边)黑色(中文)金色(朝文)字样,同时还有“警备”、“交通”、“纠察”臂章,管理战俘营(一般在我国东北)的分队佩戴印有中、朝、英文“战俘营”的臂章。在谈判现场执勤的我公安部队官兵着装于一般部队无异,但佩戴印有中、朝、英文“警备”的红底金字臂箍。 
志愿军中还曾编有海军部队:东、西海岸防御指挥部海军办事处、几个岸炮连、几个鱼雷艇中队。为了保密,我海军人员全着穿朝鲜人民军海军军服、佩带朝军军衔,其中,我海军安东海校常务副校长、志愿军40军代军长、西海岸防御指挥部海军办事处主任张学思曾佩带“海军少将军衔”(和他在1955年被正式授予的军衔相同)。 
朝鲜海军军衔肩章中,军官的礼服肩章、常服肩章与陆空军相似,但边线、纵线为黑色,同时军官戴大檐帽,袖饰、裤线是白色的,士兵肩章又分为水兵服肩章和大肩章,水兵服肩章比较特殊,为长条形,前后纵向戴在肩上——与日本兵的肩章相同。 
志愿军卫生部队,在入朝参战时,没有专用的符号、徽章,但随着战争日益惨烈,进入阵地战相持阶段后,我卫生员在前沿实施救护时,极易被敌狙击手射杀。我谈判代表向敌方提出抗议,美方代表要求我卫生人员按《日内瓦公约》打白旗在前沿活动——这是我方所不能容忍的——东方人认为“白旗”即投降!于是,我卫生人员开始佩戴白底红十字臂箍,以示与战斗人员的区别。但美李军队仍继续狙击,当我方再次抗议时,敌人竟辩解:臂箍在战壕内,无法看见……实际上,在绞杀战时,我方车顶标有明显红十字符号的运送伤病员的列车也遭到敌机的野蛮轰炸、扫射!为了揭穿敌人的鬼话,我方开始为前沿卫生员配发红十字帽徽(严格意义上讲只能算符号)——铜制圆形符号,白底红十字,外围点状花边。 
1953年7月27日,经过我军的金城战役的震撼,敌人终于在停战协定书上签字了,朝鲜半岛上持续了三年的枪炮声终于停息了。 
本文抄录朝中方面的停战命令如下: 

金日成元帅和彭德怀将军发布停战命令 

朝鲜人民军全体同志们   : 
中国人民志愿军全体同志们   : 
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了三年抵抗侵略、保卫和平的英勇战争,坚持了两年争取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停战谈判,现在已经获得了朝鲜停战的光荣胜利,与联合国军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停战协定的签订是以和平方式解决朝鲜问题的第一步,因而是有利于远东及世界和平的。它获得了朝中两国人民的热烈拥护,使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但是,在联合国军方面尚有一部分好战分子尤其是李承晚集团对朝鲜停战的现实深感不满,因而对停战核定极表反对。为此,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全体同志必须提高警惕。 
在停战协定开始生效之际,为了坚决保证朝鲜停战的实现和不遭破坏,并有利于政治会议和召开以便进一步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起见,我们发布命令如下: 
一、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陆军、海军、空军、海防部队全体人员应坚决遵守停战协定,自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二十二时起,即停战协定签字后十二小时起,全线完全停火;在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二十二时起的七十二小时内,即停战协定签字收效后的七十二小时内,全线一律自双方已经公布的军事分界线后撤二公里,并一律不得再进入非军事区一步。 
二、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陆军、海军、空军、海防部队全体人员应保持高度戒备,坚守阵地,防止来自对方的任何侵略和破坏行动。 
三、凡为执行停战协定而进入我军控制地区的军事谈判委员会及其观察员小组所属人员、中立国委员会以及所属人员、以及联合国红十字小组以及所属人员,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全体人员均应保护其安全并在工作上予以积极协助。 

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   金日成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元帅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彭德怀 
                                      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 

(六) 

关于志愿军胸章,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我志愿军官兵无一例外地都佩戴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甚至于都是“简体字版”。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我志愿军从入朝作战到1953年7月停战,是不佩戴胸章的——彭总在停战签字时也是没有胸章的!但有一些部队确实自行设计、下发过“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但由于其局限性和非正规性,且在朝鲜战场基本未佩带,故而算不得正式的“志愿军徽章”。只是到了1953年停战后,才由总政、志政批准,开始正式、规范地佩戴志愿军胸章,大体于53年秋季佩戴。 
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是一块长方形漂白布(双层布,表面四边有白色匝道),长8厘米,宽4厘米,距边缘5毫米处四面围一道宽5毫米的红色边,正中分上下两排印12毫米大小的黑色仿宋体繁体字“中國人民志願軍”,中国二字在上排,其他5字在下排。 
胸章背面,用黑色线划分为左一右三4栏,左侧纵向栏内填写佩戴人姓名,右侧横向第一栏内填写部别,右侧横向第二栏内填写职别,右侧横向第三栏内填写配发、使用年度,一般用黑色钢笔水或黑墨(毛笔)填写。 
胸章佩戴在左胸衣袋上方,胸章下沿与上衣袋上沿平行并相接,胸章右沿与上衣袋右沿取齐并垂直,胸章必须用白棉线缝四角,不用扣袋针扣。 
此外,朝鲜政府作为礼物,曾赠送给志愿军军职以上军官“绸缎胸章”,该胸章除用料为绸缎,背书印有中朝文字“献给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外,其他与一般胸章相同。1955年曾换发过简体字版的志愿军胸章。 
停战后,志愿军部队开始换着经过改进的五零式军服。 
五零式军服,经过几年来的改进,与最初的样式已有较大不同,主要有:取消战士套头服和大檐帽,战士军服改为前开襟(还发过直领式军服),军帽改为解放帽;女军人下发无檐软帽(帽顶镶本色牙线)和小翻领上衣(三颗钮扣,两个下挖袋);因原计划1953年实行军衔制,当年下发的军服都有肩章扣眼和肩章袢;冬服都改为1952年冬服的样式;为文工团、军乐团制定了专门的演出服(由大盖帽、套头式上衣、马裤或长军裙、马靴、武装带、白手套等组成,整套军服由纯棉斜纹布或粗纺毛料制作,颜色为棕绿色)。除以上说明的外,1951年制定的志愿军军服继续使用。在被装供应上,因干部已经实行级别薪金,所以规定营以上干部的鞋袜、衬衣、毛巾、裤腰带、包袱皮、褥单等,自行购置。

(七) 

在朝鲜战争期间,我志愿军是各或公开或秘密参战军队中唯一没有军衔制度的,尽管有的军人曾佩戴过朝鲜军队的军衔肩章,尽管有的军人在停战谈判时曾被委任“工作军衔”。 
但为了和朝鲜人民军、友军(秘密参战的苏军、蒙军、匈军、波军)方便交往,也为了与敌对方面(韩军——当时叫李伪军,美军等15国军队——自称联合国军)谈判、交涉。从1951年8月份起,由志司、联司(中朝军队联合司令部)规定,在志愿军军官中设立等级(仅局限在与朝军、友军、敌军交往时,对内仍以我军军内职务为准),划分为13级:司令员级(相当于朝军大将、苏军大将、美军五星上将、韩军元帅)、兵团级(相当于朝、苏、美、韩军上将)、军级(相当于朝、苏、美、韩军中将)、师级(相当于朝、苏、美、韩军少将)、副师级(相当于朝军大校、苏军上校衔师级军官、美军准将、韩军准将)、团级(相当于朝、苏、美、韩军上校)、副团级(相当于朝、苏、美、韩军中校)、营级(相当于朝、苏、美、韩军少校)、副营级(相当于朝/苏军大尉、美/韩军营级上尉)、连级(相当于朝、苏、美、韩军上尉)、副连级(相当于朝、苏、美、韩军中尉)、排级(相当于朝、苏、美、韩军少尉)、副排级(相当于朝、苏、美、韩军准尉)。 
以上等级只在需要对外交往时说明,如“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团级军官李胜利”。到1952年,志愿军实行“军官级别制度”(请参阅今年军事史林6月号上刘岩退役少将的有关文章),在志愿军内部正式实行等级制度,但在对外交往时仍实行上述等级。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等级不以符号标明,且实行的范围很窄——说白了就是在外事军官中实行,但与朝军交往较多的军官、停战谈判的警卫军官、与友军联系的军官均使用。 
  1955年9月,中国实行军衔制度,志愿军的高级军官被授予:志愿军上将、志愿军中将、志愿军少将军衔。到1956年10月,在志愿军全体部队中开始授予军衔,从该年10月25日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佩戴军衔标志。有趣的是,部分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志愿军兵站工作的军官、士兵也被授予了志愿军军衔,而不是解放军军衔。、 
参战的苏联军队,有一部分着穿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也就是所谓的“老毛子志愿军”(年幼时就曾听舅舅讲“老毛子志愿军”打下美国飞机……),主要是在辽宁驻防的几个苏联航空兵师,为了保密,他们必须讲中文,在地空联系时闹了不少笑话;另一部分则直接着穿苏联军队军服,但主要是后勤部队、在中国境内的防空/雷达/情报部队;还有少量的苏联顾问、技师则编入人民军、志愿军机关、部队,这部分军人则着穿朝鲜人民军军服,佩戴朝鲜军衔。
1950 年战争爆发时,韩军的军衔有:上将(大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大校)、中校、少校;上尉(大尉)、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等,括号中的称谓常见于关于朝鲜战争的文学、影视作品,实际是按韩语发音的音译。战争期间又增加了:元帅(五星)、总军士长、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上等兵等。韩军军官的职务编制军衔(战争后期)是:元帅——国防部长官、总参谋长;上将——军种参谋长;中将——军团司令官;少将 ——师长;准将——旅长;上校——团长;中校——副团长;少校——营长;上尉——连长;中尉——副连长;少尉——排长;准尉——司务长;上士——副排长;中士——班长;下士——副班长;上等兵——组长。关于韩军当时的军衔标志可见《世界航天航空博览?军事家观察站》2003?65B。 
当时美国陆军的军衔、军服、服饰与二战期间大体相同,陆军军衔:五星上将、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高级准尉、初级准尉;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按美军的分类,一级军士长(E7—E5,一级军士长和二级军士长也可统称军士长,级别都是E7)至中士的士兵为“士官”,下士以下为“士兵”(E—4~ E—1)。士兵在军衔标志1951年作了一些调整,到1953年时的美军军衔标志见US Armed Forces of the Korean War (1953) 
蒙古人民军的几个炮兵、高射炮兵营,参加了朝鲜战争,具体战况、编制不详。当时蒙军的军衔: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其军衔标志与苏军基本相同。参战蒙军都着穿朝鲜人民军军服。 
  匈牙利军队的参战部队(分队)都是技术勤务部队,未直接参加战斗。当时的匈军军衔: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当时的匈牙利驻华副武官(一名上校)同时兼该部指挥员。 
  波兰人民军的部队好像都未入朝,并且仅是医疗保障部队。当时波兰人民军军衔: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一级上士、二级上士、一级中士、二级中士、一级下士、二级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波兰是个有趣的国家,它的医疗部队既着穿“朝鲜人民军军服”,在我国东北为中朝伤员服务;同时又在南韩釜山为“联合国军”伤兵“救死扶伤”;既在我谈判代表团派出翻译和军事情报员;又在“联合国军代表团”派出“观察员”! 
  说句题外话,苏、蒙、匈、波参战军队之所以都“爱”着穿朝鲜军服,除保密外,只因为朝鲜军服上戴“军衔肩章”!而中国军队看着像“乌合之众”! 
当时的英联邦国家曾由英、印、加、土(不算英联邦国家)、南非等几国军队编组为英联邦第一师、英联邦第二师,师主官由英国将军担任。当时的英、印、土、加、南非等国军队陆军军衔基本一致,都是“英式军衔”:陆军元帅;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三级准尉;团士官长、营士官长、连士官长;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 
  提一下土耳其旅,该旅参加过一战、二战,到参加朝鲜战争时已经完全机械化,其编成下有步兵营(1000余人)4个、装甲营1个、炮兵营1个,其兵力达到我军半个师,其兵器、火力超过我军1个整军。在二次战役时,它作为联合国军南逃的“急先锋”,在我“万岁军”的顽强阻击下,伤亡惨重(我军战报称:毙伤俘 2000余人),但它还是利用我113、114师结合部的空缺,死打硬拼撕开了一个口子,使几乎被合围的联军近100,000人得以逃窜!(这就是我军未能全歼北犯之敌的“大遗憾”)。后来,该旅旅长被授予“联合国勋章”,并曾担任过土参谋总长。 

(八) 
1955 年9月,中国实行军衔制度,志愿军的高级军官被授予:志愿军上将、志愿军中将、志愿军少将军衔。从1955年7月到1956年初,志愿军各部队开始评授军衔,志愿军建制内的干部、战士分别被授予志愿军校官、尉官、准尉、军士、兵军衔。其间因部队轮转,回国的官兵按其评授的军衔着穿解放军军服、佩带解放军军衔标志,而到朝鲜服役的官兵则穿志愿军军服、不佩戴军衔标志。 
从1956 年10月25日起,中国人民志愿军全体官兵正式着穿五五式志愿军军服、佩戴志愿军军衔标志、志愿军徽章。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奖章的官兵,也正式按规定佩带勋章、奖章、略章。有趣的是,在中国东北地区志愿军兵站中工作的军官、士兵也被授予了志愿军军衔,而不是解放军军衔。 
曾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战斗、工作过的元帅、大将、上将、中将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名:彭德怀; 
大将1名:陈赓; 
上将15名:邓华、杨得志、洪学智、韩先楚、李克农、宋时轮、甘泗淇、周纯全、许世友、杨成武、刘震(空军上将)、李达、王建安、黄永胜、董其武; 
中将46名:王必成、王近山、王尚荣、王道邦、王紫峰、韦杰、成钧(1957年改授空军中将)、卢胜、匡裕民(炮兵中将)、刘西元、刘浩天、杜平、杜义德、李成芳、李寿轩(铁道兵中将)、肖新槐、吴先恩、吴信泉、吴瑞林(1959年改授海军中将)、邱创成(炮兵中将)、张震(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仁初、张祖谅、张翼翔、陈先瑞、周彪(1957年改授空军中将)、郑维山、姚喆、胡奇才、秦基伟、袁子钦、袁升平、聂凤智(空军中将)、徐斌洲、陶勇(海军中将)、黄新亭、曹里怀(空军中将)、常乾坤(空军中将)、崔田民(1955年授铁道兵中将,1959年改授中将)、梁兴初、覃健、温玉成、曾绍山、曾泽生、曾思玉、谢有法。 
在1955年至1965年间,有200余名曾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战斗、工作过的解放军高级军官被授予、晋升为少将军衔。 
我军1955年授衔时唯一的“女将军”——李贞少将,也在志愿军中工作过,曾任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直属政治部主任。1955年任防空军干部部主任时,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防空军与空军合并,她改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改授军法少将军衔。李贞同志和甘泗淇同志是一对“革命伉俪”,也是我军第一对“将军夫妻”。 
1955年授衔时最年轻的开国将军——吴忠(合成军)少将,也曾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战斗过。1955年,36岁的吴忠,被中央军委任命为我军第一个机械化部队——机械化第一师的师长,同年9月被毛泽东主席授予少将军衔和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曾被授予“志愿军上将”军衔的3名: 
杨勇,时任志愿军司令员,1955年授志愿军上将军衔,1958年回国后改授上将军衔; 
李志民,时任志愿军政治委员,1955年授志愿军上将军衔,1957年回国后改授上将军衔; 
王平,1955年授上将军衔,1957年到志愿军任职,先后任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和志愿军政治委员,改授志愿军上将,1958年回国后又改授上将军衔。 
曾被授予“志愿军中将”军衔的5名: 
张南生,时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1955年授志愿军中将军衔,1957年回国改授中将军衔; 
梁毕业,1955年授中将军衔,1957年到志愿军任职,任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改授志愿军中将,1958年回国后又改授中将军衔; 
李雪三,时任志愿军后勤部政治委员,1955年授志愿军中将军衔,1956年回国改授中将军衔; 
旷伏兆,时任志愿军第19兵团政治委员,1955年授志愿军中将军衔,1958年回国改授中将军衔,1961年到地方工作,文革前回部队工作,任空军副政治委员; 
张天云,时任志愿军第19兵团副司令员,1955年授志愿军中将军衔,1958年回国改授中将军衔。 
另有数十名1955年至1958年间在志愿军中工作过的高级军官被授予过 “志愿军少将”军衔。 
在 1955年至1958年间,志愿军军衔共授有6等17级,将官: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准尉;军士:上士、中士、下士;兵:上等兵、列兵,在军衔前冠以“志愿军”。按当时的军兵种勤务区分,志愿军军官分为指挥军官、政治军官、技术军官、军需军官、军医军官、兽医军官、军法军官、行政军官等八类;指挥军官和政治军官中又区分步兵军官、炮兵军官、装甲兵军官、工程兵军官、铁道兵军官、通信兵军官、技术勤务兵军官、公安部队军官(在解放军军官中称为“公安军军官”)、航空兵军官(在解放军军官中称为“空军军官”。实际上,1953年后,志愿军中没有航空兵部队)和防空兵军官(在解放军军官中称为“防空军军官”)等10种,称为“兵种军官”;而技术军官、军需军官、军医军官、兽医军官、军法军官、行政军官,称为“勤务军官”。准尉、军士、兵,不区分兵种勤务,但在领章上佩戴志愿军的兵种勤务符号。 
需要说明的是,只有在志愿军中服役的官兵才被授予“志愿军军衔”,而驻朝使馆中的我军军官则是被授予“解放军军衔”。有些军友误以为我国驻朝使馆中的武官也被授予“志愿军军衔”,是错误的。 
1958年,志愿军部队光荣回国。志愿军军衔和志愿军军服,只有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朝中方面的志愿军代表团的百余名军官继续着穿、使用。 
前几年曾轰动一时的电影《横空出世》,在反映志愿军归国部队的服装方面,可算“大跌眼镜”——严重失实!当时由志愿军第三兵团参谋长张蕴瑞大校(即电影中李雪健扮演人物的原型)率领的志愿军一部,奉中央军委、毛主席的命令,人不卸甲、马不离鞍地从朝鲜一路奔赴祖国的大西北,改编为“核试验A部队”,担负起铸造祖国核盾牌的重任。电影中,A部队官兵都穿着1953年至1956年间的志愿军军服(佩戴志愿军胸章、没有军衔,官兵均戴没有帽徽的解放帽或有檐棉帽,军服为土黄色,纽扣为四眼扣)。而实际上,这些官兵是穿着“志愿军五八式军衔军服”(军官戴大盖帽、新式军衔领章,士兵戴船形帽、军衔领章,军服为棕绿色,帽徽为有楞红五星外围麦穗齿轮,钮扣为五星外围花边扣),戴抵达戈壁荒滩,并直到1959年夏季才全部更换为“改进的解放军五八式军衔军服”(官兵均戴解放帽、陆军中帽徽、军衔领章,军服为草绿色,钮扣为八一五星扣)。 
1965 年5月,中国军队取消军衔制度,志愿军代表团的军官们,又开始着穿佩戴志愿军胸章的、没有军衔的军服(六五式、八五式)。直到1988年9月,我军实行新的军衔制度后,志愿军代表们才又被授予“志愿军军官军衔”、着穿八七式志愿军军服、佩带志愿军军衔标志,其中庄胜等十数人曾被授予过“志愿军少将”军衔。 
从 1988年至今,又有千余名志愿军老战士被授予、晋升为解放军将官军衔。其中被授予解放军上将军衔的15名:洪学智(1955年曾被授予上将军衔)、秦基伟(1955年曾被授予中将军衔)、迟浩田(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赵南起、徐信、郭林祥、尤太忠、王诚汉、张震(1955年曾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李德生、刘振华、向守志、万海峰、李耀文(海军上将)、王海(空军上将)。被晋升解放军上将军衔和武警上将警衔的16名:张万年(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于永波、傅全有、朱敦法、曹双明(空军上将)、徐惠滋、周克玉、戴学江(戴将军是我军历史上由少将晋中将再晋上将的第一人)、王克、固辉、史玉孝、李九龙、于振武(空军上将)、方祖岐、张志坚、杨国屏(武警上将)。 
1994 年12月15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朝中方面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奉调回国。志愿军代表团参加了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的历次会议,对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至此,中国人民志愿军、志愿军军服、志愿军军衔,全部走进了博物馆和教科书,但他所记载的功勋、辉煌将永放光芒。

(九) 

1956 年10月25日,驻朝鲜的几十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换着崭新的“五五式志愿军军衔军服”,并按本人被授予的军衔佩戴志愿军军衔标志,同时按规定佩带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奖章,面貌为之一新。实际上,军官中有很多人早在1955年9月至1956年初已被授予军衔、勋章、奖章。 
这一时期的志愿军军服包括礼服、常服、战斗服三大类,按军衔级别又分为将官服、校官服、尉官(含准尉)服、战士服等,按性别分为男式、女式。 
志愿军男式礼服区分:将校大礼服,将校夏礼服,将官礼服大衣,尉官礼服,文工团、体工队礼服,军乐团、仪仗队礼服,文工团、体工队、军乐团、仪仗队礼服大衣等。 
志愿军女式礼服区分:女校官大礼服,女校官夏礼服,女尉官礼服,文工团、体工队女式礼服,文工团、体工队女式大衣等。 
志愿军男式常服区分:将校冬常服,将校夏常服,尉官(含准尉)常服,士兵常服,将校常服大衣,将校夹大衣,尉官(含准尉)常服大衣,士兵常服大衣等。 
志愿军女式常服区分:女校官常服,女尉官(含准尉)常服,女士兵常服,女校官常服大衣,女尉官(含准尉)常服大衣,女士兵常服大衣等。 
战斗服仅在部分一线部队试穿过。 
这中间最主要的军服包括:将校大礼服,尉官礼服,文工团、体工队礼服,军乐团、仪仗队礼服,女尉官礼服,文工团、体工队女式礼服,军官(含准尉)常服,士兵常服,军官(含准尉)常服大衣,士兵常服大衣,女军人常服,女军人常服大衣。以下分别说明。 
(一)志愿军将校大礼服 
礼帽为大顶帽。将军礼帽帽顶为海蓝色,帽墙为正红色,帽瓦上、下边缘有正红色牙线,有金属丝帽带,金黄色帽钉,帽徽周围绣金色松枝叶,黑色帽檐。校官礼帽帽顶、帽墙均为海蓝色,帽瓦上、下边缘有正红色牙线,有黑色帽带和金黄色帽钉,黑色帽檐。 
礼服上衣为大脖头、翻领,双排六粒金黄色钮扣,左、右平口暗袋有袋盖,下衣为散腿裤,上、下衣均为海蓝色。将军礼服领边、袖头、裤中缝有正红色牙线,裤中缝两边镶正红色宽饰条,领边、袖头绣金线一道和金色松枝叶,左、右领头绣金色五角星。校官礼服的领边、袖头、裤中缝有正红色牙线,领边、袖头绣金线一道,领头两端绣金色松枝叶。用料,将军为纯毛华达呢,校官为纯毛厚哔叽,内着白色翻领纯棉衬衣和藏青色纯毛领带,穿高腰皮鞋。 
(二)尉官礼服 
礼帽为大顶帽。帽顶、帽墙均为棕绿色,帽瓦上边有正红色牙线,下边有本色牙线,有黑色帽带,金黄色帽钉,黑色帽檐。 
尉官礼服上衣为立翻领,单排五粒金黄色钮扣,四个暗袋,有袋盖,翻领两端各绣金色松枝叶。下衣为散腿裤。颜色上、下衣均为棕绿色,领边、袖头、裤中缝有正红色牙线。用料为纯棉斜纹布,内着白色直领纯棉衬衣,扎武装带,穿高腰皮鞋。 
(三)文工团、体工队礼服 
礼帽为大顶帽,帽顶、帽墙均为棕绿色,帽瓦上边有正红色牙线,下边有本色牙线,有黑色帽带,金黄色帽钉,黑色帽檐。 
上衣为立翻领,单排五粒古铜色钮扣,四个暗袋有袋盖,下衣为散腿裤。上、下衣均为棕绿色,用料为纯棉斜纹布,内着白色直领纯棉衬衣,扎武装带,穿高腰皮鞋。 
(四)军乐团团员、仪仗队队员礼服 
礼帽为大顶帽,帽顶、帽墙均为棕绿色,帽瓦上边有正红色牙线,下边有本色牙线,黑色帽带,金黄色帽钉,黑色帽檐。 
礼服上衣为立翻领,单排五粒古铜色纽扣,前胸两个平口暗袋有袋盖,紧袖口,下衣为散腿裤。上、下衣均为棕绿色,用料为纯棉斜纹布,内着白色直领纯棉衬衣,扎武装带,穿高腰皮鞋。 
(五)女尉官礼服 
礼帽样式与女校官礼帽同,棕绿色,帽瓦上边有正红色牙线。 
上衣为小脖头,翻领,领头两端绣金色松枝叶,单排三粒金黄色钮扣,左右平口暗袋有袋盖,下衣为裙子。颜色上衣棕绿色,下衣藏蓝色,上衣领边、袖头有正红色牙线。用料为纯棉斜纹布,内着白色翻领纯棉衬衣,系黑色领结,扎武装带,穿高腰皮靴。 
(六)文工团女团员、体工队女队员礼服 
礼帽为无檐软帽,棕绿色,帽瓦上边有正红色牙线 
礼服上衣为小翻领,单排三粒古铜色钮扣,两个下暗袋有袋盖,下衣为裙子。上衣棕绿色、下衣藏蓝色,用料为纯棉斜纹布,内着白色翻领纯棉衬衣,系黑色领结,扎武装带,穿高腰皮靴。 
(七)军官(含准尉)常服 
将军、校官、尉官、准尉夏帽的为大顶帽,大顶帽棕绿色,帽瓦上边有正红色牙线,下边有本色牙线,将军大顶帽为金属丝帽带,校、尉官为黑色帽带。帽檐均为黑色。 
将军冬帽为皮帽,校官、尉官、准尉冬帽为栽绒帽,帽面为棕绿色,栽绒为棕色。 
常服上衣为小翻领,单排五粒古铜色钮扣,四个暗袋有袋盖,下衣为散腿裤,上、下衣均为棕绿色,将军冬服用料为纯毛马裤呢,校官冬服用料为纯毛麦尔等呢,尉官为纯棉斜纹布。
将军、大校、上校还发过白色夏服,样式与冬常服相同,用料为茧丝绸。 
装甲兵尉官、准尉常服,上衣与一般兵种常服相同,下衣为马裤。 
校官、尉官、准尉着常服时,扎武装带。 
(八)士兵常服 
军士、兵冬帽为栽绒帽,有听孔,帽面、栽绒均为棕绿色。 
军士、兵夏帽为船形帽,颜色为棕绿色。 
常服上衣小翻领,单排五粒古铜色钮扣,前胸两个小平口暗袋有袋盖,紧袖口,下衣为散腿裤。颜色上、下衣均为棕绿色。装甲兵军士、兵下衣为马裤。用料为纯棉平纹布,扎线织武装带。 
(九)军官(含准尉)大衣 
两用翻领,双排十粒古铜色钮扣,左、右平口暗袋有袋盖,后背中腰处有横腰带,钉扣两粒,下摆对折开衩,颜色为棕绿色。用料,将军为高级大衣呢,校官为大衣呢,尉官、准尉为纯棉斜纹布。 
(十)将军、校官夹大衣 
平脖头,翻领,双排六粒古铜色钮扣,左、右平口暗袋有袋盖,后背中腰处有横腰带,正中钉扣两粒,下摆开衩。颜色为瓦灰色。 
(十一)士兵大衣 
大翻领,双排十粒古铜色钮扣,左、右斜插袋,后背下摆开衩。颜色为棕绿色,用料纯棉平纹布。 
(十二)女军人常服 
女校官、尉官、准尉、军士、兵夏帽为无檐软帽,颜色为棕绿色,帽瓦上边有正红色牙线。
女校官、尉官、准尉、军士、兵的冬帽与男校官、尉官、准尉、军士、兵的冬帽分别相同。
夏常服上衣为小脖头,翻领,单排三粒古铜色钮扣,左、有平口暗袋有袋盖,下衣为裙子,上衣棕绿色,下衣藏蓝色。用料、着装标准与相同军衔的男军人相同。 
冬常服上、下衣样式、颜色均与相同军衔的男常服同,裤腰为旁边开口。 
(十三)女军人常服大衣 
中腰有卡腰,下摆为裙式,其他与相同军衔的男军人大衣相同。 
1958年,国防部命令修改军服样式时,因我国政府已经与朝鲜政府商定志愿军在年内回国,所以除规定志愿军军官改戴新式军衔领章外,其他未作变动。 

(十) 

1956年起正式佩戴的志愿军军衔标志分为军官大衣礼服肩章、军官常服肩章、学员肩章和士兵军衔领章及从1958年春季开始使用的军官军衔领章等5种。 
1、军官常服军衔肩章:主体为长方形,顶端为等腰梯形。宽55毫米,长短分3号。 
将官常服军衔肩章:正红色细呢底托(志愿军航空兵为天蓝色,未使用),,金黄色金属丝带版面(经纬均用镀金黄铜丝编织)。肩章版面绣将官星徽(直径20毫米的银白色五角星徽,用金丝、银丝手工刺绣),上将3颗,中将2颗,少将1颗。顶端缀20毫米有楞五星嘉禾肩章扣。 
校官、尉官、准尉常服军衔肩章(尉官同时为礼服肩章):正红色细呢底托,金黄色(兵种军官)或银白色(勤务军官)金属丝带版面(经线用黄丝线,纬线用镀金黄铜丝),丝带中间织纵线(校官二条,尉官、准尉一条)。校官肩章版面缀校官星徽(直径20毫米的镀金或镀金铜制五角星徽,冲压制成),大校4颗,上校3 颗,中校2颗,少校1颗。尉官肩章版面缀尉官星徽(直径18毫米的镀金或镀金铜制五角星徽,冲压制成),大尉4颗,上尉3颗,中尉2颗,少尉1颗。准尉军衔肩章不缀星徽。校官、尉官肩章中,金黄色版面的缀银白色星徽,银白色版面的缀金黄色星徽。顶端缀18毫米有楞五星嘉禾肩章扣。 
同时规定,在军官(礼服、大衣、常服)军衔肩章上不得钉缀、刺绣各种军兵种符号和勤务符号。 
2、军官大衣军衔肩章 
军官大衣军衔肩章主体为长方形,顶端斜边形。宽55毫米,长短分3号,一号长150毫米,二号长145毫米,三号长140毫米。将官大衣肩章同时是礼服肩章。 
军官大衣礼服军衔军衔肩章除形状与常服肩章不同、顶端不缀肩章扣外,其底托、版面、星徽等均与军官常服军衔肩章相同。 
3、学员常服、大衣肩章: 
学员常服肩章:底托为草绿色平布里,版面为正红色细呢。上端及左右边扎10毫米金黄色丝带。顶端缀15毫米有楞五星嘉禾肩章扣。 
学员大衣肩章:除形状与常服肩章不同、顶端不缀肩章扣外,其底托、版面、星徽等均与学员常服肩章相同。 
4、士兵军衔领章 
按佩戴服装不同,分常服军衔领章和大衣军衔领章两类。 
士兵常服军衔领章:正红色细呢版面,版面跟部缀银白色军种、兵种及勤务符号。军士领章正中扎一条3毫米金黄色横向丝带,靠领口缀士兵星徽(直径15毫米的镀银铜制五角星徽,冲压制成),上士3颗,中士2颗,下士1颗。兵领章靠领口缀士兵星徽,上等兵2颗,列兵1 颗。步兵军士、兵的士兵星徽钉缀在领章中间。 
士兵大衣军衔领章:除海军步兵士兵大衣佩戴士兵军衔肩章、规格与常服军衔领章不同外,其他与士兵常服军衔领章相同。 
5、58式军官军衔领章 
按军衔区分为将军、校官、尉官(准尉)3种,按佩戴服装分为常服领章和大衣领章2种。 
(1)将军军衔领章:正红色细呢版面,除靠领口的一边外,其余三边绣金边(宽3毫米)。版面正中金线刺绣将星(金黄色18毫米五角星徽),上将3颗,中将2颗,少将1颗。 
(2)校官军衔领章:正红色细呢版面,除靠领口的一边外,其余三边绣黄色边(宽3毫米),版面横向绣黄色杠(宽3毫米)两条。版面正中缀18毫米的银白色星徽,大校4颗,上校3颗,中校2颗,少校1颗。 
(3)尉官(准尉)军衔领章:正红色细呢版面,除靠领口的一边外,其余三边绣黄色边(宽3毫米),版面横向绣黄色杠(宽3毫米)一条。版面正中缀18毫米的银白色星徽,大尉4颗,上尉3颗,中尉2颗,少尉1颗,准尉不缀星徽。 

1956年至1958年间志愿军的服饰可分为:帽徽、兵种勤务符号、等级勤务领章、勤务肩章、钮扣等几种。 
1、志愿军帽徽:共4种。主体图案有棱红五星外围麦穗齿轮,海蓝色底。 
志愿军将官常服帽徽:直径35mm,铜制镀金(镀金5次),珐琅漆面。该帽徽1958年后不再生产、使用。佩带在志愿军将官的夏礼服、常服大盖帽和皮帽上; 
志愿军将官礼服帽徽:即在常服帽徽周围手工刺绣金松枝叶,佩带在志愿军将官的大礼帽上; 
志愿军其他人员大帽徽,直径35mm,铜制镀金(镀金3次),普通漆面。佩带在志愿军其他人员的各种大盖帽和冬帽上; 
志愿军士兵小帽徽:直径20mm,铜制镀金(镀金3次),普通漆面。佩带在志愿军士兵的船形帽上。图案,有棱红五星,外边圆圈(没有麦穗齿轮),海蓝色底。 
还曾研制过志愿军航空兵部队帽徽和志愿军公安部队帽徽,均未正式使用。 
2、兵种勤务符号 
(1)领章符号 
步   兵——没有兵种符号,空版; 
炮   兵——交叉的古炮炮身; 
装 甲 兵——T—34型坦克侧影; 
工 程 兵——交叉的铁锹、铁镐; 
铁 道 兵——红五星、飞翼、锚、钳子、铁锤; 
通 信 兵——电话机、电波、铁塔(上述图案嵌在圆扣上); 
技术勤务兵: 
汽 车 兵——汽车头(嘎斯牌卡车正面图); 
军事交通——与铁道兵相同;  
防 化 兵——氧气筒; 
探照灯兵——探照灯、电光(上述图案嵌在圆扣上); 
雷 达 兵——使用探照灯兵符号; 
公安部队——盾牌中嵌红五星; 
航 空 兵——红五星、飞鹰双翼;(未正式使用) 
高射炮兵——使用炮兵符号; 
防 空 兵——按所在兵种佩戴各该兵种、勤务的符号,战斗部队(包括高射炮兵、探照灯兵、雷达兵等)领章为天蓝色,指挥机关和其他部队为正红色; 
军需勤务——红五星外围麦穗齿轮; 
技术勤务——交叉的钳子和板子; 
军医勤务——金色圆形衬底的红十字; 
兽医勤务——银色圆形衬底的红十字; 
军法勤务——盾牌背衬两把交叉的宝剑; 
行政勤务——无勤务符号; 
文工团、体工队、军乐团(队)、仪仗队的军官——按本人军衔和所在军兵种佩戴领章、符号; 
文工团员、体工队员、军乐团(队)员——领章红底,边线、兵种符号按所在兵种区分; 
仪仗队员——按本人军衔和所代表的兵种佩戴领章、符号; 
  除说明颜色的以外,军官、准尉、学员佩戴金色符号,文工团员、体工队员、军乐团(队)员、仪仗队员、士兵佩戴银色符号。 
(2)、肩章符号 
文艺专业——五条金色纵线,符号为红色圆形衬底上嵌金色古筝外围金色松枝; 
体工专业——红色圆形衬底上嵌交叉的金色剑戟外围金色松枝; 
军乐专业——五条金色纵线,无符号。 
3、等级勤务领章 
等级勤务领章种类较多,按佩戴服装分为礼服常服领章、冬服领章和大衣领章,按等级分为将官、军官(校官、尉官、准尉)、学员,按专业分为文工团、体工队、军乐团(队)、仪仗队。 
①   将官常服领章:正红色细呢版面,版面正中缀金黄色军种、兵种及勤务符号。除靠领口的一边外,其余三边绣金边(宽3毫米)。 
②   军官常服领章:正红色细呢版面,细呢颜色按勤务区分。版面正中缀金黄色军种、兵种及勤务符号。 
③   学员常服领章:细呢版面,细呢颜色按勤务区分。领章正中扎一条3毫米金黄色横向丝带,版面正中缀金黄色军种、兵种及勤务符号。 
④   文工团、体工队、军乐团(队)礼服常服领章:正红色细呢版面,四周包3毫米金黄色缎子边,领章版面正中缀银白色兵种符号。 
等级勤务大衣领章除规格与常服(礼服领章)领章不同外,其他相同。 
4、勤务肩章: 
(1)、文工团、军乐团(队)、体工队礼服常服肩章:主体为长方形,顶端为三角形,专业军人肩章顶端为等腰梯形。宽55毫米,长分3号,一号150毫米,二号145毫米,三号140毫米。 
①文工团、军乐团(队)礼服常服肩章:底托为草绿色平布里,版面为正红色细呢。上端及左右边包6毫米丝带边,丝带颜色区分:陆勤金黄色,海勤黑色,空勤天蓝色。肩章版面纵向绣五条金黄色细丝带,文工团肩章中下部缀文工团专业符号。顶端缀军徽肩章扣。  
②体工队礼服常服肩章:底托为草绿色平布里,版面为正红色细呢。上端及左右边包6毫米丝带边,丝带颜色区分:陆勤金黄色,海勤黑色,空勤天蓝色。肩章中下部缀文工团专业符号。顶端缀军徽肩章扣。 
(2)文工团、军乐团(队)、体工队大衣肩章:除顶端为斜角形、无肩章扣外,与礼服常服肩章相同。 
5、钮扣: 
这时期志愿军军服钮扣分为:帽扣、肩章扣、军服钮扣、内用钮扣等。按扣面图案又分为:有棱五星嘉禾、五星嘉禾花边、五星花边、四眼等。按质地分为:铜制镀金、胶木等。具体区分、用途见下面的说明 
(1)、帽扣:为铜制镀金,扣面金黄色,直径15毫米,扣面图案分五星嘉禾花边(一圈小点)、五星花边2种。 
五星嘉禾花边帽扣用于志愿军将官、校官的礼服(包括大礼服、夏礼服)大盖帽和常服(包括春秋常服、夏常服)大盖帽, 
五星花边帽扣用于志愿军尉官、准尉、文工团、体工队、军乐团(队)、仪仗队的大盖帽。
(2)、肩章扣:为铜制镀金,扣面金黄色,按直径和扣面图案分为直径20毫米/有棱五星嘉禾、直径18毫米/有棱五星嘉禾、直径15毫米/有棱五星嘉禾3种。 
20毫米有棱五星嘉禾肩章扣用于志愿军将官常服肩章。 
18毫米有棱五星嘉禾肩章扣用于志愿军校官、尉官、准尉的常服肩章,志愿军尉官礼服肩章也用此扣。 
15毫米有棱五星嘉禾肩章扣用于志愿军文工团、体工队、军乐团(队)、仪仗队的常服礼服肩章。 
(3)、礼服大衣钮扣:为铜制镀金,直径26毫米,扣面金黄色五星嘉禾花边,用于志愿军将官、校官的礼服大衣。 
(4)、大礼服、夏礼服钮扣:为铜制镀金,直径22毫米,扣面金黄色,扣面图案分五星嘉禾花边、五星花边2种。 
五星嘉禾礼服钮扣用于志愿军将官、校官的大礼服、夏礼服, 
五星花边礼服钮扣用于志愿军尉官礼服。 
(5)、大衣、夹大衣钮扣:草绿色胶木扣,直径26毫米,按扣面图案分为五星嘉禾花边、五星花边2种。 
草绿色五星嘉禾花边大衣钮扣用志愿军将官、校官的大衣、夹大衣, 
草绿色五星花边大衣钮扣用于志愿军尉官、准尉、文工团、体工队、军乐团(队)、仪仗队、士兵的大衣。 
(6)、军服钮扣:胶木扣,直径分22毫米、15毫米2种,按扣面图案分为五星嘉禾花边、五星花边2种,按钮扣颜色分草绿色、磁白色2种。 
22毫米草绿色五星嘉禾花边钮扣用于志愿军将官、校官棕绿色常服 
22毫米磁白色五星嘉禾花边钮扣用于志愿军将官、部分校官白色夏常服, 
22毫米草绿色五星花边钮扣用志愿军尉官、准尉、文工团、体工队、军乐团(队)、仪仗队、士兵的草绿色常服,志愿军文工团、体工队、军乐团(队)、仪仗队的礼服也用此扣 
15毫米草绿色五星花边嘉禾钮扣用于志愿军将官、校官棕绿色常服的上衣胸袋(暗扣) 
15毫米磁白色五星嘉禾花边钮扣用于志愿军将官、部分校官白色夏常服的上衣胸袋(暗扣)
15毫米草绿色五星花边钮扣用于志愿军尉官、准尉、文工团、体工队和专业军人草绿色军服的上衣胸袋(暗扣),志愿军军乐团(队)、仪仗队、士兵草绿色军服的上衣胸袋明扣、袖口扣用此扣 
(7)、内用钮扣:为草绿色、磁白色四眼胶木扣,规格、用途与解放军内用钮扣相同。 
(笔者注:志愿军的军服、军衔标志、服饰、钮扣,除在帽徽、钮扣中表述的与解放军有别外,其一般兵种的各级军人着装与解放军陆勤相同军衔、专业、勤务的军人相同,其航空兵、防空兵的各级军人着装与解放军空勤相同军衔、专业、勤务的军人相同。) 

(十一) 

1958年10月25日,志愿军部队全部回国后,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朝中方面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继续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维护和平的职责。 
其间,志愿军代表团的军服变化了5、6次,主要有: 
1、1959年夏季,增发解放帽;将肩章服(大盖帽、军衔肩章、武装带)改为礼服穿用;将领章服(解放帽、军衔领章、外腰带)改为常服穿用。 
2、1963年冬季,装备新式冬服(由罩衣裤、棉衣裤、绒衣裤组成,取消了老棉袄)和新式大衣(纯棉咔叽布面料,戴栽绒领)。 
3、1965年6月,取消军衔制度,废止了原志愿军的军服、军衔标志、服饰;改发红五星帽徽、红领章、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线织外腰带、棉平布军服和古铜色光面胶木扣。 
4、1974年冬季,发放混纺咔叽布军服和人造革外腰带。 
5、1979年,经中央军委邓小平副主席批准,为志愿军代表团高级军官发放呢料军服,同时发给夏季制式衬衣(草绿色,开领,两个上明袋,紧袖口,下摆扎在裤内)。 
6、1985年5月,发给八五式军服,主要特征是帽徽、肩章花为红五星(没有八一字样),军服钮扣图案为布面五星,不再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 
7、1988年10月,我军再次实行军衔制度,志愿军代表团的军官们被授予了志愿军军衔(从少将到中尉),换着八七式常服,将官、校官发冬礼服。与国内部队的区别仍是帽徽、领花、钮扣中没有八一字样。 
8、1990年5月,志愿军代表团的军官们佩戴新式宝剑型软肩章(将官软肩章上增绣金色松枝叶)、着色长袖衬衣、猎装式短袖衬衣、内腰带。 
9、1994年底,志愿军代表团奉调回国。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