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甲军品资料网

    首页 > 特种作战 > 战术技术
  1. 内容

作战识别以及美、英军的最近进展

美国陆军报告表明,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出现的“友军误伤”事故要比公开报道的数量多1/3。本文主要介绍作战识别概念以及美英进展情况。

美国和英国是作战识别(Combat Identification, CID)领域的先知先行者。英国国防部在2002年的《作战识别》报告中称:历史经验表明,友军误伤似乎是战争中不可避免的风险。英国审计署2006年发布的《国防部作战识别进展》报告披露:在2003年3月18日~5月1日的伊拉克战争中,英军阵亡的33人当中有6人是死于友军误伤。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阵亡147人,其中35人是死于友军误伤。美国陆军报告表明,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出现的“友军误伤”事故要比公开报道的数量多1/3。2004年4月23日,美国前橄榄球明星蒂尔曼在阿富汗服役期间的一次战斗中不幸被“自己人”误射身亡,成为了阵亡军人中知名度最高的公众人物。难怪当时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曾说,友军误伤是伊拉克战争中“最令人失望的事情”。

如何防止友军误伤已成为当务之急。美、英等军事强国非常重视作战识别能力的提高,将其作为减少友军误伤的重要手段。

一、作战识别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作战识别

按照美国国防部的定义,作战识别是对战场上的友方、敌方和中立方进行鉴别,以减少因敌方行动和友军误伤而引起的整体伤亡,同时实现作战效能与任务效能最大化的过程。英国国防部给出的定义则更加具体:作战识别是综合运用态势感知、目标识别以及战术法则、技术规范,提高武器系统作战效能并降低友军伤亡的过程。

还有一种提法是:作战识别是在联合作战空间内自信而及时地获得被探测目标(包括友方、敌方和中立方)准确特征的过程。有了作战识别,即使敌方利用类似的识别设备、采取电子对抗手段或者穿着与友军类似的服装,也都会现出原形。实际上,作战识别是应用各种态势感知和目标识别手段才得以实现的,而且必须符合部队的作战条令、战术法则、技术规范及迎战规则。

如果作战识别能力差,可能会将友方误认为敌方而向其开火,造成的结果是误伤友军、损坏友军设备、使中立人员或平民伤亡、损害民用财产与设施等;也可能会将敌方误认为友方而没有向其开火,造成的结果是降低作战效能、限制作战程序等。总的结果是影响部队士气、因友军误伤而放慢作战节奏、给联军行动带来压力。

(二)作战识别的相关概念

态势感知(Situational Awareness)是指在计算机显示屏上显示或在地图上标绘友方(蓝方)、敌方(红方)、中立方以及未知部队。态势感知信息一般显示在指挥所的通用作战图上,用于指挥控制;或者显示在战车、飞机、士兵平台的指挥控制/态势感知显示器上,用于指挥控制和作战识别。

目标识别(Target Identification)是指确定作战环境中位于某交火点的被探测目标的隶属关系(蓝方、红方、中立方),并直接支持“射击/不射击”决策。

作战效能(Combat Effectiveness)是指通过对作战空间内的目标进行迅速而准确的分类和定性,在避免友军和中立方部队误伤和附带损害的前提下,及时对敌方部队和目标实施摧毁、压制、抑制或破坏。

(三)作战识别技术

作战识别技术通常可以分为以下6类:①用户无源信标,包括红外涂料、红外标识带、识别面板、烟雾发生器;②用户有源信标,包括红外信标、化学光源、反射信标;③询问/响应系统,包括射频识别、雷达航标、战场目标识别设备、单兵作战识别设备、光学作战识别设备、敌我识别/二次监视雷达系统、基于无线电的作战识别、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④态势感知系统,包括蓝军跟踪、联合蓝军态势感知、战场指挥支援系统、增强型位置定位报告系统/态势感知数据链路;⑤识别训练系统,包括Insight仿真训练软件、战车识别、作战识别训练系统;⑥新兴技术,包括可视化、图像识别、微机电系统、纳米技术、仿生技术等。

二、协同/非协同目标识别

根据目标识别过程中识别方与被识别方的协同关系,目标识别可以分为“协同目标识别”和“非协同目标识别”两类。

(一)协同目标识别

协同目标识别(CTI)包括射手或传感器询问潜在目标、潜在目标及时回应的方法或系统。空-空系统和空-地系统利用敌我识别作为区分空域实体的手段。在不久的将来,地-地系统可能将使用“战场目标识别设备”(BTID)和“基于无线电的作战识别”(RBCI)协同识别系统。BTID装备在友军平台(车辆)上,可以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与3英里远的友军平台相互发送信号、建立联系、进行识别。RBCI装备在友军的直升机(或固定翼飞机)与地面平台上,可以识别视距以外的友军部队,防止错误地对其发动空对地攻击;观察员利用RBCI确定目标并识别目标周围的部队,一旦确定是敌军,还可以通过RBCI呼叫空中支援。

(二)非协同目标识别

非协同目标识别(NCTI)包括利用作战空间内各实体的物理特征来帮助识别、确定目标隶属关系的方法或系统,它不要求目标做出响应或回答。非协同目标识别系统包括:光学设备,如前视红外仪、热瞄准具、夜视仪以及合成孔径雷达/辅助目标识别;车辆和人员标识系统,如“联合作战识别标识系统”(JCIMS)。JCIMS符合北约战场和作战区域内陆军识别标准(STANAG 2129),由作战识别面板(CIP)、热识别面板(TIP)、红外信标(红外光源)以及士兵作战识别标识组成。JCIMS与前视红外仪、热瞄准具、夜视仪一起使用,完成对战场目标的识别。

作战识别面板是地面部队主要的地-地标识设备;热识别面板则是主要的空-地标识设备,为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提供地面友军平台的位置。使用夜视仪等像增强技术设备,能够看见红外信标发出的连续信号。车辆上的红外信标由驾驶员使用,使车辆可以被感知。对于配备夜视镜的徒步士兵,红外信标还可以作为标识光源。当作战识别面板、热识别面板以及红外信标与适当的作战条令、战术法则、技术规范及迎战规则一起使用时,可以大大减少友军误伤的机率。

JCIMS自1995年开始服役,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迄今装备了8万余部,用在“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斯特赖克”装甲车以及高机动多用途轮式车上。目前,美国陆军正在机动旅作战队的车辆上装备JCIMS,海军陆战队也要求其远征部队的所有战车都装备JCIMS。装备JCIMS的工作持续到2011财年,计划有8~12个旅战斗队配备;接下来装备JCIMS的将是“联合轻型战术车”(JLTV)。

(三)协同目标识别中的问题

从“沙漠风暴”行动以来,协同目标识别技术备受重视。但BTID和RBCI两项协同目标识别技术仍无法完全填补作战识别的空白:BTID只能用于平台(如M1“艾布拉姆斯”、M2/M3“布雷德利”、“斯特赖克”战车以及“远程先进侦察监视系统”)之间的协同识别,而RBCI用于地-地和空-地协同识别,它们都不能直接用于平台-士兵及士兵-士兵协同识别。

无论使用什么样的协同目标识别技术,作战人员都必须通过独立判断做出是否与未知部队进行交火的决定。一旦做出决定,作战人员还必须在“射击/不射击”决策中遵循迎战规则的标准和限制,同时通过视觉识别来判断未知部队是否为合法的军事目标。

实际上,目前并没有识别友军还是敌军的技术,“敌我识别”(IFF)的说法属于用词不当。这是因为,任何协同目标识别技术都只能区分出是“友方”还是“未知方”——前者回答问询;后者不回答问询,可能是敌方或中立方。考虑到协同目标识别技术的机械/电子特性,以及敌方行动(如电子对抗)可能使其失效,因此,协同目标识别技术不应当作为是否与未知方交战的唯一标准,否则可能会导致友军误伤或贻误战机。

三、美、英在作战识别领域的进展

由于“战争迷雾”和人为因素的存在,友军误伤事件不可能完全避免,对此恐怕没有灵丹妙药。为了尽可能减少友军误伤,一方面应该积极发展态势感知和目标识别技术,为作战人员提供各种任务领域的目标识别技术装备;另一方面应该提高士兵训练水平、改进作战条令,综合提高作战识别能力。

(一)作战识别技术装备的进展

英国审计署的《国防部作战识别进展》报告中,分析了英军敌我识别的案例和教训,并介绍了敌我识别装备计划及其进展情况。在目标识别装备中,属于战场空域识别的有“后继型敌我识别”(SIFF)系统;属于地面机动识别的有“战场目标识别系统”(BTIS)。在态势感知装备中,属于情报、监视、目标获取与侦察的有“协同作战能力”(CEC)系统和“机载防区外雷达”(ASTOR);属于指挥、控制与信息基础设施的有Link 16数据链、“弓箭手”(Bowman)系统,以及“数字化战场空间-作战、基础设施及平台战场信息系统应用”(DBL-CIP);属于战场空域感知的有“陆基防空”(GBAD)第一阶段/“空中提供陆地环境图像”(LEAPP);属于地面机动感知的有未来一体化士兵技术(FIST)。

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美英联军的作战识别能力取得一定进展。“21世纪旅及旅以下作战指挥系统”(FBCB2)、联合作战指挥平台、光学设备、第二代/第三代前视红外设备以及JCIMS等装备的改进缩短了“传感器-射手杀伤链”,地-地协同目标识别技术装备也提高了作战识别能力。未来协同目标识别技术与系统将用于空-地任务领域(如RBCI),同时将尽可能多地应用于其他领域,以填补当前的作战识别空白。

(二)士兵作战技能和战术条令的改进

为了保持打击的致命性并保护部队免受误伤攻击,射击技能和“肌肉记忆”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城市作战环境要求所有的士兵都具有目标识别技能,士兵在射击前必须搞清:目标是否肯定就是敌方?自己和友军是否处于致命危险之中?如果勾动扳机,更坏的结果将是什么?按照条令的严格训练将使士兵具备交火时的判断能力。随着未来作战装备和条令的改进,加上各种训练设施、模拟器以及实战训练的完善,士兵在向未知方发起攻击时的决策能力将不断提高。

此外,还应当重视改进作战条令、战术法则、技术规范及迎战规则,使其更有利于避免友军误伤;同时应该加强部队的协同训练。只有着眼全局,加强各个作战识别环节(从态势感知、目标识别、战术训练,到作战条令、战术法则、技术规范及迎战规则),才能全面提高作战识别能力,最大程度地避免友军误伤事件的发生。

译者: cyber-china 原作者:Maj Edward Ospital and Maj Adam Wojack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