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甲军品资料网

    首页 > 特种作战 > 战例与故事
  1. 内容

通灵战争———美国心理战战史第一章:前夜

心理战,这三个字已经陷入巨大的争议中。2010年起,美国陆军给它起了个既乏味又官僚的马甲名:军事情报支援行动(MISO)。罗莎·布鲁克斯(国防次长的高级顾问)解释道:“PSYOP这个词有

PSYOPS_Header_1-905x543[1].png

心理战,这三个字已经陷入巨大的争议中。2010年起,美国陆军给它起了个既乏味又官僚的马甲名:军事情报支援行动(MISO)。罗莎·布鲁克斯(国防次长的高级顾问)解释道:“PSYOP这个词有些过时并且具有误导性;军事情报支援活动更准确些。”但名字改来改去,不重视等于没用。在我们驾车离开布拉格堡时,连队指挥官让我们把部队标识盖上,因为心理战营(POB)这个词很容易引起民众的恐慌。

根据美国国防部(DOD)的说法,心理战或PSYOP的定义是:“有计划地选择地传达信息和指示,影响国外受众的情绪,动机,客观理性,并最终影响外国政府,组织、团体和个人的相关行为。心理战的目的是诱导或增强有利于发起人的相关态度。”

美军心理战的根本目标是影响外国受众,从而来更好地服务美国的目标。请注意这个词——外国受众。而人们容易把心理战和别的术语搞混,比如宣传战。宣传是一个更通用的术语,没有关于目标受众,消息分类,或传输渠道方面的限制。国防部在定义心理战时,还尽量避免含有贬义词,如“欺骗”或“谎言。担忧也许是源于心理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间宣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有一定的重合。简单地说,心理战是宣传战的一种形式,但并不是所有形式的宣传都跟心理战有关。

loudspeakerteamVNa[1].jpg

(美军在越南战场的扩音器小队)

直到20世纪初,美国在世界事务中变得更加有分量,现代心理战的概念才出现。但美国心理战的相关手段值得我们去追本溯源。

直击灵魂

比刀剑更有力量的是文人的笔杆:告诉人们改革更可行。”

——托马斯·杰斐逊

美国有着深厚的宣传经验,甚至可以追溯到独立战争之前。宣传就是致胜的关键,爱国者和保皇党两派人马都在尽力争取那些游移不定的中间派民众。然而,穷得铃儿响叮当的美国革命党和冷漠的英国皇室一般都不是这些宣传的主力。美国革命党试图用土地来收买黑森佣兵,而英国试图通过发行公告敦促殖民地解除蓄奴,以此来获取奴隶们的支持,劝说奴隶们逃跑甚至是加入英军。这些都是临时措施,只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情况下见效。但抛开这个因素,这些手段非常有效,为两派人各自赢得了一大批支持者。作家托马斯·潘恩在1776年写的著作《常识》极大传播了美国独立这个概念。在革命期间,他的著作《美国危机》被印在各种可能找到的纸上,灰色的、棕色的、黄色的,像报纸一样分发到四面八方。美军把它们同军事命令捆扎到一起,作为军事计划下发给下级。它们被成箱成箱地散发到整个北美大陆,作为战斗口号鼓舞每一个美国人。它们随着美国的外交使节走遍欧洲宫延,经常成为官方通信中的主要话题——“您读过最近一篇《危机》吗?”“今天常识先生是怎么想的?”在战士和农夫当中,在英美两国的指挥当中,甚至在欧洲各国的宫廷要人们当中,这样的对话不断重复回响。在某种意义上,潘恩已经成了美国革命可信的代言人,他的13篇《危机》败成了代表独立战争的正义的声音。来自社会底层的潘恩以一种平民式的白话风格,在《危机》中对君主制和贵族制的荒谬可笑讽刺得入小三分。潘恩的轻蔑与讽刺毫无欲做奴隶而不得的奴性怨恨,而是发自内心的对世界进步和平等的乐观信仰。本杰明·富兰克林和保罗·里维尔等关键任人物通过发布自己的报纸来进一步推动革命浪潮。政治漫画和插图描述了残忍嗜血的英国兵整齐有序地向手无寸铁的民众开枪,出版物就这样将民众的愤怒之火点燃,并席卷整个美洲大陆。

image.png

(“哦,那些残忍的龙虾兵”/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

也许最接近大陆军喉舌这个定位的,是乔治·华盛顿努力拉拢的新泽西日报。报社编辑直接从华盛顿的司令部那里获取信息,通常会宣扬士兵的精神,帮助其他读者培养起独立的意识。甚至从一开始,美国人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大众媒体和宣传。

添油加醋的路边社新闻

记住缅因号,让西班牙下地狱!

——美西战争期间的战斗口号

除去外交和军事方面对外国政府提出照会,或独立革命,1812年,内战,以及后来的冲突中的关键时刻作出的政治声明之外,大多数宣传工作都是媒体大亨的个人行为。在美西战争开始之前那段时间内,局势已经如同烈火烹油般严峻,美国政府根本没必要去捏造一些小道消息。1898年2月15日,美国派往古巴(当时是西班牙殖民地)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随后一段时间内,局势高度紧张,最终,美军和志愿者一道入侵了古巴。当时的两个最著名的出版商——威廉·伦道夫·赫斯特与约瑟夫·普利策,发现编写西班牙在古巴残酷镇压人民的故事既没有难度而且还有利可图。也许他们贩卖的故事当中有一定的真实成分,但那已经不重要了,媒体只需要贩卖那种暴力与悲痛的情绪。公众的怒火促使本来犹豫不决的麦金利总统到国会要求对西班牙宣战。虽然快速的军事行动足以促使意志消沉的西班牙军队投降,但美国发现自己不得不负责西班牙在太平洋或菲律宾的其他殖民地。菲律宾民族主义者和初来乍到的美国殖民者之间的分歧导致了美菲战争。这是一个传统冲突升级为大规模战争的典型失败案例。

现在再聊到美菲战争,大家可能感觉异常陌生,但如果你读到当时的文章,察觉到关于战争必要性的公开辩论十分激烈且叛乱持续多年。把新闻事件里的“菲律宾”换成“伊拉克”,你很难说出有什么区别。尽管如此,美国陆军似乎特别不擅长采用任何宣传或心理战战术来打击菲律宾部队(包括后来的摩洛族叛乱分子)。有趣的是美军对心理战兴趣缺缺,菲律宾部队倒是用得风生水起。美军只关心通过军事行动来打压日益增长的反对势力。几乎没有(如果有的话)试图通过公关行动,或者任何和解行为来在民间树立起权威。负责美军的奥迪斯将军备受争议,他试图通过审查信息来掩盖殖民当局的暴行和滥施酷刑。在与美军作战的时候,菲律宾军队常常会面对既没枪又没人的窘境。然而,他们极大地利用了心理战的战术来激发美国公众对战争的厌烦情绪并瓦解美国的士气。菲律宾的领导人埃米利奥•阿奎纳多,尤其热衷于邀请外国和美国记者来写他是如何优待战俘,并与美国的暴行进行鲜明的对比。本着打蛇打七寸捅人捅到死的原则,菲律宾部队以种族隔离话题有针对性的对非裔美军士兵进行宣传。他们到处散发海报和传单,宣称这是一个不公平的战争,黑人士兵的牺牲完全没有必要。尽管赢得了一些黑人和白人士兵的支持,并且在美国国内引发热议,但这并不足以逆转双方在军事方面的局势。到了1902年,菲律宾的抵抗救亡运动已经濒临崩溃——尽管菲律宾的穆斯林族群摩洛人与美军的冲突持续到了1913年。

尽管这两场战争算是越南战争的预演,但美国陆军并没有在古巴或菲律宾开发出或使用过任何心理战战术。原因多种多样:初期的混乱冲突,美国在菲律宾和古巴的定位问题,以及过时的军事思想拖后腿。许多高级官员,包括奥迪斯将军,还是沿用着在美国西部剿杀印第安人的战斗经验。他们只会使用武力,而不是利用信息和舆论来瓦解敌人的决心。尽管武力的确可以解决问题,但这套做派并不是没有争议,哪怕在一个世纪之前。只有在一次世界级别的残酷大战中付出血的代价之后,美国政府和美国陆军才会去主动开发心理战和宣传方面的技能。

在上文中,我们回顾了心理战的基本定义和它与宣传的关系。心理战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现代的概念,但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早期。美国政府和军队在早期的几场战争中,并没有有效地利用宣传或公共手段。美国在美西战争和美菲战争中获得了胜利,乃至于军内普遍认为所谓的传统手段就能赢得一切。这时,一场崭新战争的开始了,战争中前所未有的技术和交战规模,以及惨烈的伤亡,将永远改变这一观点。

PSYOPS_Header_2-1-905x543[1].png

现代战争,现代宣传

觉醒吧,美国人!文明在召唤每个男人、女人、和孩子!

——美国一战时期宣传海报上的口号

在一战(美国人也称其为浩大战争)中涌现出了很多“第一次”:第一个大规模工业化战争,坦克的发明,飞机投入作战,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信息传播的方式日新月异,因为技术(飞机、飞艇、现代印刷、广播、电话等)掀起了革命的浪潮,战争双方都红着眼投入了使用。这可以说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列强第一次对心理战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

在战争爆发初期,协约国和同盟国都纷纷使尽浑身解数来影响本国和外国的民众。有着悠久历史的大英英国,帝国统治稳固、控制着全世界的海洋,更好的掌握大众传播渠道,和更强势的“信息”部门(信息产业部、国家战争目标委员会和战争宣传局),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信息和减轻德国的国际攻势。英国自1815年以来陆续控制了地球上24%的领土,这是它最雄厚的资本。

英国和德国都努力试图说服美国民众加入或远离战争。英国更成功些,因为两国历史关系密切,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和贸易关系都拉近了两国的距离。英国也通过大众媒体发挥了相当大的影响力,欧洲大陆的战争爆发后,英国就把德国通往其他地方的海底电缆切了个干干净净。随着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实力此消彼长。英国向美国大众极力强调德国佬犯下的每一个错误,好让大洋彼岸的表亲们掂量掂量该跟谁的牌。

1917年,美国参战。美国佬迅速捡起了英国表亲们的手艺,学习起了现代的宣传手段。像英国一样,美国设立了不同的机构来进行宣传:公共信息平民委员会(CPI)和美国陆军G-2D宣传分部,陆军总司令部和远征军总司令部的相关宣传部门。

image.png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CPI成员|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

美军刚加入这场“止战之战”的时候规模非常小:美国陆军出兵二十万,国民警卫队出兵八万。美国海军要更强些,是当时世界第三大海军。尽管美国这么多年来一直为协约国提供武器和物资,但这个国家的经济和生产能力没有扩大到足以满足自己战时需要的地步。因此,CPI使尽浑身解数来进行宣传,创造无数海报,呼吁民众提高产量、种植更多的粮食,放弃使用战争所需的材料,以及招募青年参军。该机构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鼓动公众,最著名的一个分支志愿者机构是4分钟男人(呵呵呵,真是坦诚啊)。他们的工作是组织一个简洁、报备过的公共集会4分钟讲话。在印刷媒体中,当时最具标志性的影像是山姆大叔指向观众的海报,由詹姆斯·蒙哥马利·弗拉格绘制。

image.png

(我要你为国家入伍|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

在战争前线,协约国军队印发了大量五花八门的传单传播给敌人。传单是最好的媒介:他们可以由多种不同的方法传送,很简单扼要。盟军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发放传单:气球,炮射传单弹药,飞机撒放。飞机空投通常是首选的方法。一些美国飞行员互相攀比谁更能冒险,试图试探他们跑到离敌人的战线有多近而不被击落。

盟军散发的大多数与士气相关的传单都大同小异,如承诺投降的敌军士兵更好的医疗,食物,和安全的环境。其他的则是政治漫画,画些昏庸的君主,脑满肠肥领袖和富裕的精英阶层,而下层士兵则在痛苦中挣扎。

image.png

(“忘恩负义”英国传单|帝国战争博物馆馆藏)

美国的传单或许比较柔和些,尽量避免受伤或尸体这类具有刺激意味的事物。美国军方也竭尽全力炫耀越来越多的部队,使战争后期的抵抗看起来毫无意义。一个有趣的小册子上主打感情牌:美国人里最多的族裔是德裔美国人(大家可能不信但这的确是真的),德国人民真正的敌人是德国帝国政府,应该号召德国士兵来推翻它。

回顾

很难说效果到底如何,但投降的人手里大多攥着一张传单。一些投降德国士兵攥着投降就吃喝管够的传单大声斥责美国人放屁,自己已经24小时没有吃东西了,还被耍。德国最高统帅部的埃里希·鲁登道夫总结的很到位:“聪明,规模宏大,很多人再也不能将敌人的宣传和自己的情绪区分开。”

1918年11月11日,停战协议签署。CPI和美国陆军宣传分部解散。随着战争的结束,美国很大程度上转向她的战前的孤立主义政策,似乎不再需要这些小技能。

还需要一场更惨烈的战争来唤醒美国。

 

注:好了,下面是例行黑约翰牛时间,宣传么,嘿嘿

《新裁军路上的牛牛》

image.png

(知乎用户——失重神教,授权转载,严禁盗用)

本文原文来自SOFERP.COM,本站王牌自行车翻译。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