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甲军品资料网

    首页 > 军品服装 > 作战服装
  1. 内容

从战壕到展台:一言难尽的“Trench Coat”/战壕大衣

战壕大衣的百年故事

image.png

Trench coat,字面意思“堑壕大衣”,通常有着以下特征:

l 卡其色

l 双襟式设计

l 十颗前纽扣

l 挡风襟

l 宽大的翻领

l 可系纽扣的口袋

l 自带束腰绊

l 起防水作用的华达呢(Gabardine)、斜纹织布、皮革或者府绸面料

l 起保温效果的羊毛混纺或棉布内衬

l 下摆要么长至脚踝、要么短至膝盖

你看时尚展会见到它,你看侦探电影会见到它,你看《独行杀手》会见到它,甚至连看《忍者神龟》动画也会见到它。尤其是“摇摆的60年代”间,平均每五个伦敦人之中就有一员家里常备着Trench Coat。它的知名度和公众接受度远高于野战夹克或双排扣海员大衣,然而,并不是人人都熟悉其名字及其背后的渊源:一方面,“堑壕”的确得名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另一方面,“堑壕大衣”本身的历史则比一战早得更多。

 

“雅格狮丹”与“巴宝莉”之争

19世纪中期,随着射程更远、命中率更佳的线膛步枪技术应用成熟,作战形势迫使欧洲各国抛弃颜色鲜艳但极容易吸引火力的旧式军服。同样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英军于金尼斯战役(1885年)后,迅速给所有陆军单位换上卡其色四口袋野战服。

在英军更替各种更实用的作战衣物期间,另一种民用穿着则开始慢慢普及:早在1823年,带橡胶涂层的棉布已作为防水面料发售伦敦,其防雨、防风、保温的效果十分显著。到1850年,几乎全英国上下的绅士淑女皆有这么一件称作“Mac”(得名于发明人Charles Macintosh)的同材质雨衣。

然而“Mac”的缺点一样明显:涂胶棉布透气性差,穿着者常会觉得大汗淋漓;当时的橡胶技术仍非常简陋,披上“Mac”前得为浓烈恶臭做好心理准备;面对暴晒和高温,“Mac”表面的橡胶会融化、脱落。以上问题注定了军方不能直接将“Mac”采用为大规模公发野战防雨、防风衣物,只有各军营的哨兵及军官当值期间披戴。

image.png 

维多利亚时代的“Mac”雨衣

1853年,裁缝John Emary一夜间获得大众好评,全因他研发出一种无须牺牲透气性也能防水防风的棉织面料。靠着新技术名利双收的Emary,将自己的公司更名为“雅格狮丹”(Aquascutum,拉丁语“Aqua,水”+“Scutum,盾牌”),并抢先获得军方的订单。

image.png 

“华达呢”产品广告,1908年

三年刚过,一个名为Thomas Burberry的年轻人在汉普郡成立“巴宝莉”公司。1888年,成功积攒名声的Burberry替其发明“华达呢(Gabardine)”申请专利。所谓华达呢,简单说就是用精纺羊毛、棉和涤纶混织成的一种高耐磨性斜纹布料,它与John Emary产品的防水、防风、透气性不分上下,甚至可以说更加高档因而受士绅阶层厚爱。1901年,英国军方决定采纳巴宝莉公司作为制式风衣作为第二供应商,无形中造成了Burberry与Emary的竞争关系。日后,只要Burberry在做宣传,Emary就会在另一边喋喋不休地指出自己才是这种大衣的发明者,还不忘夸口克里米亚战争时期收到多少前线官兵的感谢信。

image.png 

同一时期的雅格狮丹与巴宝莉广告对比

尽管两者的产品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因4英镑的昂贵价格(是当时英国普通士兵的三个月薪酬)使得最初只有出身上层社会的军官穿得起。士兵们纷纷戏称前这种防水风衣为“Sarge Coat(长官大衣)”或“Gent’s Coat(老爷大衣)”,意思是要有钱才能穿,要穿还得自己掏钱买。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事情的发展远超Emary和Burberry预料。

新式武器的崛起再次改变战场形势:英军沿用拿破仑时代的战术进攻,结果纷纷像新割的野草般倒在自动武器的火力下。队列战变成了阵地战,交战双方皆展开固定防线相持。官兵们挖掘战壕并留守战壕,日复一日地忍受轰炸、泥泞和潮湿轮番肆虐的恶劣环境。一到雨季,身穿哔叽毛呢大衣或“英国暖(British Warmth)”羊毛衫的普通士兵只能挨冻受潮、苦不堪言,反观军官们至少能靠雅格狮丹或巴宝莉的风衣保持干爽。

image.png 

一战期间的战壕截面图

不止如此,这种风衣被证实极其适合堑壕战——卡其色外壳可用作针对空中侦察的伪装物,拆卸掉的保暖内衬能当照顾伤员用的毛毯,在“无人区”侦察的军官也发现卡其色风衣更便于匍匐时融入环境——种种优点迫使英国军方不再单纯把它视为可选服装,而是普及所有士兵的必备物资。

“堑壕大衣”终于得名。一时间,雅格狮丹和巴宝莉的订单数急剧上涨,两大对头的较量正式开始。

比起喜出望外且急于清空现有库存的竞争对手,商业嗅觉敏感的Thomas Burberry深知这是替巴宝莉一劳永逸地打响招牌的最好时机。细心分析完前线兵员的需求后,Burberry率先对风衣设计制定更适合作战环境的更改:

加入了肩章绊,一来方便军人在外衣别上军衔标识,二来在匍匐射击时可减缓武器后坐力对肩膀的冲击。

image.png 

常见于现代堑壕大衣束腰绊的D环

腰位加入了D型环扣,方便悬挂地图包、枪刺、佩剑、手榴弹等外挂物件。

增加口袋的容积,有助于收纳地图、弹药、单兵急救包、私人物品、手榴弹或者战地口粮。

增设扣覆在前胸的挡风片,防止雨水渗入上半身同时加强抗风性。

增设袖口束带,确保军人持举望远镜时能免受雨水渗入衣袖的苦恼。

背后增设通气开口,进一步加强舒适性和透气性,对于长期身处战壕的穿着者同时有缓解体臭的作用。

缩短下摆长度,减少冲锋时因大衣沾染泥水导致的行动不便。除以上外,其它的变动还有比如颈脖位的翻领下增设纽扣,内衬由固定式变成可拆卸式等。

image.png 

身穿雅格狮丹大衣的英国军官,与民用版如出一辙

于是乎,来自雅格狮丹的现成存货和来自巴宝莉的新设计同时运抵战场时,军人们很快便对两种产品产生对比和给出评价。后知后觉的雅格狮丹虽连忙试图跟上对手的改造,但已不可避免地将业界首席的头衔输给了巴宝莉。借助战场上反馈的口碑,Thomas Burberry打宣传打得更响了,“将士们选择了巴宝莉”、“巴宝莉成为战壕里的首选”、“我们与众将士同在”等口号层出不穷。国内民众对选择风衣的意愿亦不约而同地倾斜向巴宝莉一侧。

image.png 

一战时期的巴宝莉风衣,与雅格狮丹版本对比明显

鉴于造价和物资运输的关系,英军没多久便放弃了全军上下一人一件堑壕大衣的打算,准尉级别以下的军人统统被划出配发范围。即使这样,下级士兵仍会想法设法给自己弄一件,毕竟华达呢面料足够轻盈,远比沉重的哔叽大衣适合冲锋陷阵。

1918年随着战争结束,回国的军人带起了第一次堑壕大衣热潮,致使其称为1920年代到1930年代的日常穿着。

image.png 

“啤酒馆政变”时的希特勒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好莱坞的影响

到了二战期间,英国本土守备部队的军官依旧会在恶劣天气下身着堑壕大衣执勤。法国、苏联、纳粹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美国皆陆续推出自己版本的Trench coat,版型基本类似,只是面料各有不同。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军1938年公发的“麦基诺(Mackinaw)”大衣。赶在上一场战争末期参战的美军也对巴宝莉堑壕大衣留下深刻印象,但认为下摆仍属过长、面料过分昂贵。1919年、1922年,美军两次设计专属版堑壕大衣的尝试均得不到许可。1937年,带着革新思维的Edmund B. Gregory少将执管军需部门,包括“帕森斯”夹克(M41作战服的前身)在内的新式制服陆续于次年发布,作为改良版堑壕大衣的麦基诺也得以出台。

image.png 

M1938麦基诺

M1938的下摆比巴宝莉风衣进一步缩短,袖口束带改为与帕森斯夹克类似的扣带式,外壳使用粗棉布材质,内衬为覆盖至领口的羊毛混纺,整体尺寸比英式堑壕大衣要小得多。美军最初考虑将麦基诺定为步兵冬季外衣以抵消帕森斯夹克的御寒性缺陷,只是试验人员的反馈表明这个打算并不合理:粗棉布外壳远比预料的沉重、覆盖羊毛内衬的衣领容易沾土沾尘、舒适性强差人意、尺寸的缩减又使得身穿帕森斯夹克的前提下再披上麦基诺会影响活动。因此,M1938先是配发给无须直接参与作战任务的运输兵种,遂得名“吉普服”。

 image.png

1942年版本

1942年,军需部第一次对麦基诺进行改良:羊毛内衬不再覆盖领口、外腰带带扣由金属改成塑料式、外壳改用重量更轻且质感更舒适的府绸面料、内衬由30盎司羊毛混纺变更为26盎司羊毛混纺。这一版最受美军官兵欢迎,不仅因为舒适,也因为府绸面料看着更高档。待战争结束后,有些退役的老兵还会将领回家的42版麦基诺改成日常用的西服外套。

 image.png

1943版

1943年,面对美军缺乏冬季野战外衣的困扰,军需部再次更改麦基诺以缩减其生产所需步骤。这一版取消了束腰绊,将圆领替换成西服式翻领,腰围和袖管尺寸增大,更方便士兵在原有的作战服外披上。一年后,第三版麦基诺赶上了突出部战役和二十世纪上旬最寒冷的冬季。不过由于配置保暖内衬的M43作战服有着更优良的战地表现,从此之后麦基诺便越来越少发往前线。

image.png 

突出部战役期间的第三版“麦基诺”

事实上,堑壕大衣没落于二战战场,连市场花园行动期间的英军都改用了样式接近M43的“邓尼逊”野战夹克,却在好莱坞找到了第二生命:侦探、匪徒、黑帮、妖艳女郎……种种给人神秘色彩的角色纷纷披着长风衣跃动于银幕。

1941年,著名影星汉弗莱·鲍嘉于《马耳他猎鹰》身披雅格狮丹风衣的影像深入民心,以至于后来的《北非谍影》和《沉睡》拍摄过程中,导演强烈要求鲍嘉依样还原先前的造型。

大衣象征神秘,大衣象征力量,大衣象征勇气、象征无畏无惧、象征充满魅力的人格。自此,从黄金时代的好莱坞,到1960年代进入文化动荡期的欧洲影视圈,再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香港喜剧电影,马莲·迪特里希、奥黛丽·赫本、阿兰·德龙、甚至周星驰和葛民辉,全都穿过堑壕大衣出现在观众的眼前。

image.png 

黄金时代好莱坞影视作品中的堑壕大衣形象。

image.png 

《买凶拍人》里的葛民辉,造型显然在恶搞《独行杀手》

 

如今

时至今日,堑壕大衣仍是时装走秀的必备常客。本文的读者相信有不少人是第一次得知雅格狮丹这个品牌,反而是“后起之秀”巴宝莉今已誉满天下,把当年的老对手远远抛在身后。

踏入21世纪后,巴宝莉还继续将堑壕大衣打造成招牌产品,每一季的宣传都率先主打风衣系列。各式各样的新设计接踵而来:黑色、酒红色、藏蓝色、蟒蛇纹、豹纹……无法一一数清。

当我们在街上再见到身穿经典款卡其色风衣的年轻男女经过时,不知是否还会有人想到,那颜色曾在尸骸遍野的无人区保护侦察兵慢慢爬回己方阵地,那亮眼的内衬曾是战壕里浑身高烧的伤兵将自己与死神隔绝开来的唯一屏障?

image.png 

巴宝莉近期的风衣宣传广告

w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