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甲军品资料网

    首页 > 特种作战 > 部队与人物
  1. 内容

《重剑破敌》第一章:两山轮战中的第二侦察大队

来,给你讲个故事,讲讲二十多年前的一场战争。对越还击作战,也有人称之为中越十年边境战争。这场战争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1979年2月17日开始的自卫反击战,我们一路打进越南,二十天

来,给你讲个故事,讲讲二十多年前的一场战争。

对越还击作战,也有人称之为中越十年边境战争。

这场战争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1979年2月17日开始的自卫反击战,我们一路打进越南,二十天内就逼近这个“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首都。但这是惩戒性作战,我们完成既定目标后,3月6日就开始撤退了。对越南来说,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我们不光把以前送给越南小兄弟的物资收了回来,撤退路上还顺手把越北地区的军事设施、公路、铁路、矿山给砸了个稀巴烂。后期是越南贼心不死,试图反扑,我们和越南军队在老山、者阴山和法卡山等地区又进行了长期对峙,后期战斗的时间比较长,基本上一直到1989年都没有间断过。

从1984年年开始,我们对越军控制的老山和者阴山众多据点进行集中拔点作战,并且在1984年到1989年间抽调各军区部队共10个集团军轮番上阵打击越军,这就是后来众人熟知的——“两山轮战”。

image001.png

(集结起来跑步进场的侦察兵们,注意路过的第四突击队字样的旗帜,“队”还是繁体)

组建

此时越军特工队异常猖獗,我军急需精英部队上场遏制敌军的势头,为了配合主力部队在老山、者阴山地区的还击作战,确保主战场翼侧和边境地区的安全,中央军委于1984年7月决定在野战军抽调各军师团级侦察分队,以军为单位组成侦察大队,奔赴云南边境前线参战。

接到军委命令后,武汉军区(是的,那时第43军隶属于武汉军区,不少资料里有说是广州军区的,也有说是第54军的,但据我查证1985年第二侦察大队归建后才开始百万裁军,43军被裁后部分部队转入54军)第43军将下辖的侦察分队整编成侦察大队,前往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者阴山战区执行对越侦察作战任务。

43军派遣的侦察大队是在军侦察机关和各师侦察分队的基础上进行扩编的,共计767人,下辖5个侦察连:

第43军直属侦察连为一连(115人);

第127师师属侦察连为二连(145人);

第128师师属侦察连为三连(125人);

第129师侦察连为四连(129人,著名的独臂英雄丁晓兵就在这支部队);

第127师所属各团侦察排合并为五连(140人)。

军机关与各师抽调的干部组成队部,大队长由第43军司令部侦察处长孔见担任,政委由第43军政治部文化处长甘国良担任。队部设有指挥组、政工组、后勤组,并编有通信、运输分队。各师侦察科负责组织指挥本师侦察分队。在进入战区后,各连统一编为昆明军区第二侦察大队——也就是著名的35908部队,直属军区前指指挥。

虽然侦察大队算是我军特种部队的前身单位了,但当时的侦察作战和今天的特种作战其实不是一个概念:侦察大队主要负责抵近观察,渗透侦察及捕俘和巡逻警戒,也会执行伏击行动等等,以此保证老山、者阴山主战场翼侧安全。

第二侦察大队部署在者阴山当面西起八布河,东至中越边境3段11号界碑约100余公里地段执行任务(注意,不是潜入100余公里,打个比方,他们进了一个100公里宽的门,而不是进门100公里)。队部设在杨万乡,鉴于者阴山战场雷多、敌人多,且作战区域植被少隐蔽条件不佳,不利于我军进行侦察作战,经军区前线指挥部批准,第二侦察大队跨出原定部署范围,主动出击。有4个连先后多次进入普弄、马甭、马林、田蓬地区作战。

image003.jpg

(我军侦察兵的合影,这张照片非常经典,皮枪套,装具,迷彩服,都有很值得说的地方)

作战阶段

整个作战共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年7月中旬至月底),扩编组建,向战区机动;

第二阶段(7月底至8月中旬),迅速开展各项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8月中旬至9月底),谨慎地进行初步作战行动,总结经验教训;

第四阶段(10月初至12月底),积极作战,队伍的整体作战经验有了较为丰厚的积累;

第五阶段(1985年1月至5月),扩大战果,打击敌军。

image005.png

(荣立战功的第二侦察大队第四侦察连六班副班长梁艺,这位绝对是猛人,破门清房时用一只这么老长的手电筒直接把越军砸翻。后担任缉毒警)

战情特点

此次侦察作战不同于一般的侦察作战,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临危受命,作战旷日持久。

侦察大队从扩编组建到出发不到两天时间,部队进入战区后,马上就投入了作战行动,轮战时间近一年。

2、独立性强,机动性大。

侦察兵脱离建制单位,独立长时间地遂行作战任务,大队和各连都有较大的作战机动性和工作自主权。

3、战场生疏,地形天候复杂。

第二侦察大队从中原来到西南边境,战区是山岳丛林地,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民族众多,风俗习惯各异,给分队执行侦察作战任务造成了一定困难。

4、作战任务重,样式多,政策性强。

两山作战受政治、外交斗争的制约,军事行动胜负有着强烈的国际影响。

5、边境情况复杂,对敌斗争策略性强。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战区多为同一少数民族跨界而居,具有通婚、互市、自由往来等传统习惯。加上少数民族有着“认亲不认界、认族不认国”的特点,所以对敌斗争的策略性较强。

6、部队分散,渗透活动多,组织指挥和战勤保障困难。

大队指战员继承了我军的优良作风,克服各种困难,出色完成了任务。

image007.png

(轮战期间,我军抓获数十名越军俘虏,而网上吹的神乎其神的越南特工队没抓到一名中国军人,是的,一个都没抓到)

战果

在轮战期间,共开设观察所(哨)59个;调查询问561组次,2805人次;抵近观察4290余人次;渗透侦察122组次;设伏警戒4万余人次;组织各种战斗34次。共俘虏越军16名(押送中亡8名),击毙143名,击伤23名;攻占越军班防御阵地3个;摧毁越军驻兵点11个、仓库2个、桥梁1座;缴获机枪1挺、冲锋枪14支、单兵火箭发射筒12具,以及其他部分军用物资。全大队牺牲2人,伤20人。

image009.png

(在水道中前进的我军士兵)

战例

1、侦察1连贡家湾伏击捕俘战斗(1985年1月6日)

1984年11月20日,1连奉命进驻普弄地区查明铺榜地区敌情。经过1个多月多点位、多方向的观察,调查询问和抵近侦察,查明了距离我边境1.5公里的贡家湾越军的情况。发现每天13时到15时都有一名越军到寨子东南侧400米和1000米得两处水井挑水。根据敌人挑水的次数和数量,判断该处兵力不超过4人。大队长孔见和指挥组长崔洪军向边民核实了已经掌握的情况,定下在贡家湾伏击挑水越军的决心。1连据此展开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确定编为5个组:

指挥组:由大队长孔见、参谋崔洪军、王爱国、常西乾组成,负责整个行动的组织指挥;

捕俘组:9人,由连长陈顺国任组长,携带微冲3支、望远镜1付、手铐2付、861电台1部、7011指挥机3部,在贡家湾东南水井附近执行捕俘、押俘任务;

阻击组:6人,由指导员黄贤迎任组长,携带重机枪1挺、微冲1支、轻冲一支、15倍望远镜1付、861电台1部,主要监视敌人活动情况,以火力阻击追击的敌军;

火力组:16人,由司务长任组长,携带高机1挺、重机枪2挺、40倍望远镜1付,主要以火力打击增援的敌军,掩护各组行动;

接应组:22人,由副连长王以宏、1排长付志刚带领,负责接应捕俘组撤回。

为进一步熟悉设伏地区的敌情、地形和道路情况,参战各组分批到观察所进行观察,选择相似地形进行模拟训练,明确任务和协同方法,熟悉伏击地区的接近路线、伏击和指挥位置。也对容易发出声响和反光的武器用黑胶带进行固定和伪装(竖一百个大拇指),配发了足够的食品。各组于1985年1月5日14时前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

1985年1月5日

21时20分,接应组从普弄出发,排雷23枚,开辟了1条100多米的道路,秘密进至12号界碑西侧无名高地西南鞍部。

22时10分,按捕俘组、阻击组、指挥组、火力组的顺序搜索前进,经过12号界碑西北侧普腊村进至独立房屋,经观察没有发现可疑征候。

1月6日

2时55分,各组都到达了预定位置隐蔽待敌。

6时10分,还是没有发现敌人的踪影,陈顺国当即决定,进入1号水井地区准备伏击。

6时28分,捕俘组全部进入伏击位置隐蔽。

7时40分,观察员报告:“贡家湾4名老百姓带着3条狗来到了水井,打水后返回寨子,另有3名带枪的越军向铺榜方向走去”。

8时3分,观察员又报告敌人住房门口有1名越军在洗衣服。陈顺国判断敌人一定会来水井,令捕俘手做好准备。

12时55分,发现洗衣服的越军挑着水桶,拿着脸盆向2号水井走去,陈顺国当即令捕俘组迅速调整部署,准备在敌人挑水返回时将其捕捉。

13时20分,我6名捕俘手沿水井西侧小树林进至交叉路口伏击位置。

13时32分,敌挑水返回,进入伏击圈。陈顺国突然跃起将其扑倒。该敌拼命挣扎,捕俘手雷继忠上前锁住其喉部,另2名捕俘手用枪托猛击敌面部和腹部,并迅速堵嘴,将敌拖到小路旁戴上手铐,整个捕捉过程历时约2分钟。

13时40分,陈顺国令6人押俘,其他人员按预案交替掩护撤出战斗。

14时5分,发现在贡家湾东侧、铺榜垭口附近有10多名越军,火力组即以高机、重机、100迫击炮实施拦阻射击。经过10分钟战斗,毙敌7名、伤敌5名。

15时55分,出击分队安全撤回国境线内。经审讯,该敌为群工组长,少尉军衔。

行动分析:

此次行动干脆利落,取得俘敌1人,毙伤12人的战果,而自身无一伤亡。从战前准备、战斗实施到撤出战斗,都堪称是捕俘战斗的教科书之作。

战前,分队分别在1717高地和下寨东北无名高地开设观察所,经过10天的观察,准确掌握了敌人驻地、水井的位置、敌人挑水的时间和路线,摸清了其活动规律,熟悉了伏击地区的地形和道路。

在制定作战方案时,抓好了4个关键环节:选最佳捕俘目标。经过侦察,发现贡家湾之敌态势孤立突出,人员流动量大,便于实施捕俘。尤其是挑水之敌,通常1个人活动不带武器,水井周围的敌情顾虑不大。敌往返一次一般需要30分钟以上,利于实施伏击。选最佳进出路线。1号路线是12号界碑通往铺榜的小路,便于部队行动,不易迷失方向。选最佳时机。利用夜暗雾浓的不良天候,秘密进入伏击地区。越军白天警戒回撤,下午13时到15时挑水,这个时候捕俘最容易成功。选最佳捕俘人员。从全连挑选出的捕俘手都是党员,其中干部2人、班长7人,老兵1人,军事素质都很过硬。

模拟训练严格扎实。围绕作战方案,根据挑水之敌可能出现的情况,选择相似地形反复演练捕俘动作和协同方法。针对接近路线上村庄多,植被少的情况,先后组织了6次通过村庄遭遇战的训练。为了掩蔽进入预定伏击位置,捕俘组连续3天凌晨4时进行掩蔽伪装训练。通过临战训练,参战人员做到了任务明、情况熟、协同好、打法清,心中有数。

战中机动灵活,敌变我变。当捕俘组在贡家湾东侧小路难以捕捉目标时,指挥员立即组织捕俘组进入1号水井区准备实施伏击。当挑水的敌军向2号水井运动时,果断调整部署准备在其返回时实施抓捕。当敌人进入伏击区时,捕俘手动作迅猛,仅用两分钟时间就制服了敌人,圆满完成捕俘任务。

image011.png

(第二侦察大队的战士合影)

2、5连37洞北侧伏击捕俘战斗(1985年3月9日)

37洞位于我国马崩乡当面,距离边境800米,越4号公路从隆花和37洞南侧经过,距离东北侧的苗皇帝山2.5公里。越军为了确保苗皇帝山翼侧和4号公路安全,在37洞和隆花各驻有1个连的兵力,并构筑了大量的工事。春节前,越军特工1个连的兵力分别在37洞和白沙品地区展开,不断对我黑山地区进行挑衅。并对我上屯弄、上黑山进行炮击。2月下旬,我对苗皇帝山之敌实施了炮火还击。3月7日晚,设在1683高地的5连观察所发现,越军5辆汽车沿4号公路进至37洞。次日11时至15时,又发现敌3批、每批4-5人,大部分不携带武器,到我观察所右前方500米处得水池挑水、伐木、搬玉米杆盖房子,加修工事。副连长刘远球返回马崩将情况报告大队长孔见和科长余伯达。干部会分析认为,昨天晚上发现的汽车可能是向37洞增兵,估计有1个连的兵力。敌人立足未稳,地形不熟,行动警惕性不高,决心对挑水敌军实施伏击捕俘。

侦察伏击群编为5个组:

捕俘组:由10人组成,连长罗伟才任组长,副连长张安林任副组长,携带冲锋枪2支、微冲6支、微手2支、7013指挥机3部、手铐2付、电警棍1根,秘密进至水池附近,选择有利地形组织伏击捕俘;

接应组:由8人组成,副连长刘远球任组长,携带冲锋枪8支,手榴弹32枚、7013指挥机1部、随时准备实施接应;

火力组:由20人组成,分别由田指导员和参谋常西乾、王兵担任火力1组和火力2组的组长,携带重机枪2挺、轻机枪2挺、冲锋枪16支、手榴弹40枚、7013指挥机2部、望远镜2付,配置在1683高地及其东北无名高地,主要是压制1626高地和垭口之敌,阻击尾追之敌;

指挥救护组:由12人组成,大队长和科长负责指挥,携带冲锋枪8支、轻冲2支、40倍望远镜1付、两瓦电台和7013指挥机各1部。

先由各组长在沙盘上明确任务、打法、行动路线、时间、协同事项、联络信记号,尔后再给组员进行明确,做好战斗准备。参谋林勤农负责组织炮兵行动,明确拦住和压制的目标。各项准备工作于21时前就绪。

3月8日24时,侦察伏击群按捕俘组、接应组、火力组、指挥救护组的顺序从马崩冒雨出发,沿1756高地北侧山谷,经下黑山村,于9日凌晨4时到达1683高地北侧无名高地。经现地观察,发现水井附近怪石林立,掩蔽条件好,决定采取一侧设伏的方式,捕俘手掩蔽在距离水井仅3米的玉米垛里。从上午10时到下午16时,先后有7批贡26名越方平民,进入我伏击圈内割草、打水、放羊,最近的距离我设伏人员仅有3米。但我捕俘手一动不动,始终没有暴露行动企图。17时,7名越军从阵地上下来,张安林等人沉住气,透过玉米垛缝隙,眼睛死死地盯着敌人。100米、80米……敌人边走边说话,距水井约50米时。前面的1人走向水井边,后面5人向南侧玉米垛走去。前面的人到了水井边,就用竹竿吊着水桶打水,张安林等人猛然跃出,一下子将其扑倒,1班长尹在红迅速给敌人戴上手铐,用准备好的毛巾堵嘴。与此同时,罗连长和李家权、韦和成用微冲将来搬玉米垛的5人全部击毙。远处1人转身逃跑,张发学、尹在红紧追不舍。担任掩护的聂卫民和班长姚景顺、何红欣将其去路堵住。罗伟才大喝“诺布松空叶(缴枪不杀)”。敌人见无法逃脱,只好举起双手。尹在红和聂卫民将其反扭,3排长将手铐铐上。罗伟才即令捕俘1、2组押带俘虏撤离,自己带3组准备阻击敌人。这时垭口之敌听到动静,用轻重机枪向我捕俘组射击。捕俘组立即押着俘虏向山脚运动。当接近至山脚时,1名俘虏挣脱堵嘴的毛巾乱叫,敌人火力打得更加猛烈,并组织一部分兵力沿东北侧小路追击。1名俘虏顽抗不走,因山高路滑,追兵迫近,情况紧急之下,捕俘组将其就地击毙,押带另1名俘虏撤离。这时,指挥组呼唤炮兵火力对追击之敌和37洞驻兵点进行拦阻和压制射击,当场击毁越军驻兵点2处,毙伤敌20余名。当捕俘组将俘虏交给接应组时,俘虏趁上坎之际跳下逃跑,一转眼就跑出30多米。由于敌人火力猛烈,追赶已经来不及,张发学果断将其击毙。火力组一起开火,当场毙敌24名。捕俘组在火力掩护下迅速组织撤离,并以部分兵力占领1683高地西侧垭口,防敌断我退路。18时30分,参战人员全部撤回境内。

image013.png

(装备了高倍望远镜的我军侦察兵)

简析:

此次战斗的成功之处在于代价小(我无伤亡),战果大(毙敌31名,引导炮兵击毁驻兵点2处,毙伤敌20余名),在战术上体现出了如下特点:以快制敌,出其不意。整个战斗定下决心快、组织战斗快、完成准备快、打得快、撤得快。从发现情况、部署战斗、组织实施到撤回国境,仅用了一天的时间。乘敌立足未稳之际,给予了其狠狠的打击。行动掩蔽,伪装巧妙。马崩地区社情复杂,仅下黑山村就有8户边民和越方通婚,而且来往频繁,互相传递消息。因此在接敌中3次避开村庄绕道而行,防止狗叫被人发现。完成伏击部署后,越方群众多人,近距离进入伏击地区活动。我捕俘组严密伪装始终没有暴露,较好的达成了战斗的突然性。协同密切,充分发挥整体作战的威力。战斗中侦炮协同好,呼唤炮火后仅1分钟首群炮弹即覆盖目标,并对追击之敌实施了有效的压制。2个火力组在雾大,联络中断的情况下用指北针标定地图确定射向,进行标定射击。接应组和2个火力组同时向敌开火,给予其重大杀伤。

遗憾的是组织押俘不严密,在交接的时候警惕性不高,致使到手的俘虏乘隙逃跑,迫不得已将其击毙。虽然歼敌数量不少,但是未能达成捕俘战斗的预期目的。另外在通信保障方面出现严重问题,对器材检查不细,多数器材是从兄弟部队借来的,没有来得及检修。大部分电池电力不足,天线折断,影响通信效果。加上防雨措施不周,电台受潮,联络多次中断,影响了战斗协同。

image015.png

(第二侦察大队的军医周业建,丁晓兵能活下来少不了他的功劳)

功绩荣誉

通过近一年的轮战,第二侦察大队指战员经受了战火的锻炼,也取得和创造了荣誉。5个侦察连均荣立集体功,其中第127师侦察连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侦察连”称号,第129师侦察连被昆明军区授予“英雄侦察连”称号。第129师侦察连4班长张柱兵被中央军委授予“捕俘英雄”称号。第129师侦察连战士丁晓兵荣获“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第127师侦察连班长张安林参加了全国英模报告团。全大队共有16人荣立一等功、135人荣立二等功、450余人荣立三等功。所创造的战果和荣誉,均为首批赴滇轮战侦察大队之首,其中俘敌人数更是名列全军15个侦察大队第一。归建后不久,在全军体制改革精简整编中,第43军番号和建制撤销。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为第43军辉煌战史的最后一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image017.png

(正在观察的侦察兵们)

训练手段

针对战区地形特点,首先着重进行了耐力和适应性训练。把野战生存、爬山、穿林等训练作为提高山岳从林地作战能力的突破口。从1984年8月到10月上旬,部队完成了280个小时的训练。其次则结合侦察作战任务有重点的进行技战术训练。在技术训练上突出军事地形学、多种武器的射击、排雷、新式装备的使用和战场自救互救;在战术训练上突出班排伏击捕俘、袭击捕俘。在练好技战术本领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战术综合训练和各专业人员的合成训练。最后是模拟训练:在掌握敌人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选择相似地形训练;准确掌握敌人情况按战斗程序训练;掌握敌基本活动规律,结合方案突出重点反复训练。在战斗中,大队注重了对新式武器装备器材的训练和使用,使高倍望远镜、激光夜视仪、野战照相和冲发设备、微声手枪、微声冲锋枪、轻型冲锋枪、手铐等侦察装备器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image019.png

(左边的这位美女是化装成瑶族姑娘的侦察四连连长孙英培)

作战样式

大队进点的第一天,就分批组织干部战士到国境线上勘察地形,观察敌情,使大家消除紧张心理。最初的几次作战行动,为了让更多的指战员得到锻炼,组织的规模都比较大,一般是一至两个连集体行动,主要遂行渗透侦察和破袭作战。虽然战果还不大,但是进点一个多月,全大队就有4个连队打了仗。实战证明,仗打得越多,部队战斗力就越强;战斗条件越困难,部队战斗力提高得就越快。大队在轮战期间共作战34次,最多的连遂行战斗11次。渗透侦察活动时间最长的达18至22天,最大纵深达10.5公里。在作战样式上,一是组织最基本的侦察活动。主要是开设观察所(哨)、照相、调查询问、抵近侦察等。让部队尽快熟悉战区的敌情地形。二是组织渗透侦察作战,大胆实施伏击、袭击、诱俘等作战样式。通过积极开展侦察作战活动,抓到了俘虏,打击了敌人,积累了从选择战机到确定方案和组织实施战斗的全过程的经验。三是积极探索战场派遣手段的运用,获取了一些较有价值的情报。如1984年12月初,通过战场派遣掌握了越军行动规律,实施伏击捕俘一举成功,取得了俘敌侦察班长1名,毙伤敌5名的战果。四是初步实践了破袭、引导炮兵射击等战斗样式,使得部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战斗保障

主要由通信保障和卫生勤务保障构成。在通信方面,战前制定各种通信联络规定预案,搞好装备器材的保障和改革,使之适应侦察作战的要求,抓好各级指挥员、战斗骨干的通信训练,使其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小型电台,在组织通联计划时做到有、无线相结合,由此较好的保证了作战指挥的需要。战区气候湿热,疾病多,易于流行。大队成立了卫生防病领导小组,定期分析形势,建立病历档案,以防为主。作战期间共发放预防药31次,打预防针7次,做好卫生防病,搞好内务整洁。在战场救护方面建立四级救护组,即大队设手术组、连队设急救组、班排设互救组、个人带急救包。战中先后抢救伤员38名,成功率达96.5%。

image021.png

(侦察兵通讯员任强)

一点感想:关于第二侦察大队的战例基本上都是总参的战例选编里找的,毕竟没有就相关战例去采访过当事老兵,这算不上多有成就感,所以我打算把从纪录片和文献里找到的相关资料整理下,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写出下文。

战火兄弟连——第二侦察大队第四侦察连里的三个人的三个瞬间:

刚入伍一年的战士丁晓兵:

1984年10月,我在第二侦察大队,参加了南部边境的一次军事行动,在一次侦察和抓捕战斗的过程中和敌人展开交火。夜里我们潜伏到敌方阵地前沿执行侦查和抓捕任务,凌晨突然发起攻击,我们4个抓捕手,高地上驻了40多名敌人,我们准备虎口拔牙强度抓捕。应该说行动还是比较顺利的,敌人还没有反映过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得手了。

我们捉到俘虏撤退时,敌军已经发现了我们,三个火力点同时开火,切断了我们的撤退线路。

我们被困在这了。

越军的子弹从高地上打过来,地面上被打得一片沸腾,我们端起枪还击,战斗时间也许很短,但当事者永远觉得那是漫长的。

一个手雷不偏不倚砸在我身边,没有丝毫犹豫,我把俘虏压到地上,顺手抓起手雷往外扔,“嘭”!爆出了一个炫目的大火球,很响,冲击波把我撞得失去意识。我醒醒神,不顾着耳鸣和伤势环顾四周,发现俘虏在拼命往回跑,我跳起来就追,冲上去把他扑在地上,用右手去按他脖子,却一下子歪倒。

这时我难以置信的看着右手,它的肘关节已经被炸没了,大臂的骨头插在土里,我爬起来,仔细看了看,大臂只剩一点皮肉和小臂连着,血液不断喷溅出来。

我尽力压住俘虏,拼命喊: “班长,班长,我手断了!”

班长那时腿上被弹片击中,打出了好几个洞,他也没办法来救我,就告诉我不要喊,以免吸引敌军火力。

连长拼命跑过来,抓住我的右手来准备止血,一看创面,完了,骨头渣都翻出来了。

后面的故事一个字就可以概括了:跑!我们押着俘虏拼命往我军阵地撤退,子弹横飞,我们押着俘虏在前面跑,越军的炮群跟长了眼睛一样,我们跑到哪,炮弹就炸到哪。因为撤退的路上有很多灌木丛,差点把我那皮肉半挂的右手给扯下来。那是钻心的疼啊,没办法,我只能用匕首把小臂斩断,把断手带在身上,想着回到野战医院也许能再接上。

后来我的意识不再那么清醒了,只知道渴,累,子弹炮弹在身边穿梭,一个战友牺牲了,我们又冒着敌人的炮火折返带上了他,绝不抛弃任何人。班长不停地跟我说快到了快到了,我也晕厥过去,然后战友把我救过来,我继续跑,跑啊跑啊,终于,我看到了远处跑来的担架队,“回来了”,我眼前一黑,倒在地上...........

补充:经过简单地包扎,丁晓兵以惊人的毅力,和战友们扛着俘虏,冒着越军的炮火翻山越岭近4个小时才撤回来,身后留下了一条3公里长的血路。当丁晓兵把俘虏交给接应小分队的一瞬间,他一头栽倒在地上。本将要被送到烈士陵园的丁晓兵,经过3天2夜的抢救,切开小腿静脉,强行注入2600毫升血浆,才从死神手里挣脱出来。两个月后,失去右臂的丁晓兵本可以留在后方,但他又义无反顾地回到一线阵地。丁晓兵于2015年1月晋升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少将警衔,现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广西总队政委,向这位铁血硬汉致以最高的敬意!

 

原129师侦察科长刘卫国:

“我宣誓,我宣誓,我宣誓!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牢记使命,勇于当先锋,打头阵!”

“出发!”

那天晚上,全体官兵列队两边,夹道欢送这队出征的战士。行军队列里打头的是三辆摩托车,刘卫国穿着迷彩服,坐在后面的指挥车里,再后面是五辆东风卡车,四个排的战士分坐其中。刘卫国两岁的儿子跑到刘卫国身边:“爸爸,爸爸,妈妈哭了。”

当时刘卫国的爱人在前天晚上才知道自己的丈夫也要奔赴前线,在出发当天,刘卫国走到她身边,一时语塞,只能说一句多保重,就出发了,他的夫人望着远去的车队,哭泣得晕厥过去,刘卫国就这样在前线战斗了一整年,直到回国才知道了这件事。

二十多年后,河南省军区副参谋长大校刘卫国在重提这段回忆时,尽管笑着接受采访,但眼睛却不停地眨着。终于,眼泪还是没忍住,落在军服的前襟。

补充:当年带领“英雄侦察连”出色完成战斗任务的原师侦察科长、现任河南省军区副参谋长刘卫国家里,一直放着一个压缩饼干桶,搬了多少次家他都没扔掉,而且总是放在一个最显眼的地方。他说,那次18昼夜的潜伏,大家都泡在泥浆里,潜伏在敌军的眼皮底下进行侦察,因为只带了七天的给养,后面一个星期就剩下一桶压缩饼干了,官兵们都说省着后面吃,到了后面又都说让给他人吃。大家宁可啃草根、吃虫子,也不肯带头吃一口桶里的饼干。结果,直到班师归营,这桶压缩饼干竟然完整地带了回来。

image023.png

(在潜伏结束后火线入党的侦察兵们)

侦察四连连长孙英培:

815战斗那天清晨,我们出发了,去执行阵前捕俘任务。就在那次,我眼睁睁看着战友牺牲却无能为力。

一枚弹片从斜上方打过来,正好击中了二班班副周其林,他的腹部瞬间被鲜血染红。周其林爬起来,又跪在地上,抬头对我说:“连长,连长.....”身子一歪,从三十米高的山坡上摔了下去,就此牺牲。

战后,我们在前沿阵地给周其林举办了简短的追悼仪式。

追悼仪式上,我跪下来,抱着周其林的头,亲吻了额头和脸,从此与这位亲密战友永别。

image025.png

(周其林烈士——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后来我就回到了我的家乡,服侍家里的老人,过上了平平淡淡的日子。我不会对街坊邻居去说我在轮战中打死多少人立了什么功,没有必要,这是我自己的记忆,我永远会记得我一生中唯一亲吻过的牺牲战友。

战后生涯:

四连兄弟中,有为国捐躯的,有受过重伤的,大多数人都受到过巨大的压力,而且通常是很严重的压力。所有人都把他们最好的青春年华交给了战争。他们都是训练有素的战士,习惯于战场上的打打杀杀,迅猛的作战行动早已是家常便饭。他们在战前几乎都没有上过大学,大多数人掌握的本领只有一个--侦察兵作战技术。

战后,他们决心挽回失去的时间,他们尽可能快地结婚生子,开始创造自己的生活,每一个曾大踏步走向死亡的人,都在热烈的生活着。

image027.png

(第四侦察连的河南西平县三老乡,三老铁——二班班长于国培,四班副班长苗金波,五班战士陈国玉)


  他们过得很幸福,主要是因为他们决心大,有抱负和工作勤奋,部分也归功于他们在前线所学到的东西:他们学会了自信、自律和服从,他们能够忍受各种出乎预料的艰难困苦,他们具有能够和其他人协同工作的团队精神。他们选择成为侦察兵,因为他们想与最优秀的人并肩作战,并使自己也成为最优秀的人。他们成功了。在退役后的生涯中,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也丝毫没有降低,他们同样也成功了。

  他们具有钢铁般的性格。他们出生于建国后,是生长在和平中的孩子,是战争中的战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他们走出了自己的路。他们几乎从战场上都活着回来了,从事着自己的工作,养活着他们的家庭,过着好日子。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充分利用了他们在战争中为之奋斗所保存下来的自由。

其实关于这支部队还有很多可以写,他们若干年后回忆的片段能够告诉我们,那时一群年轻人在战场上面对着什么,他们在见过生死之后会选择什么:

张柱兵:第四侦察连四班班长,抓获三名俘虏,获得一等功奖章,获得“捕俘英雄称号”,后来在湖北省检察院担任反贪侦查处长。

徐德辉:第四侦察连十班战士,七次参加战斗,获得三等功奖章,后考入军校,成为全军最年轻的科研学科带头人之一。

张新宪:第四侦察连六班班长,获得一等功奖章,后从警,累任巡警,片警,缉毒警,刑警,特警等等职务。

戴国洲:第四侦察连八班班长,七次参加渗透任务,获得二等功奖章,回家开了养殖场快乐地养牛。

郑建民:第四侦察连党代表,获得二等功奖章,开办了一间4S店,自力更生。

朱文玉:第四侦察连一班班长,获得二等功奖章,1998年以副团长的级别退伍,回乡担任广电局副局长。

姜永俊:第四侦察连五班战士,获得三等功奖章,他女友的照片在全连光棍间广为传阅,战后他回到家乡,和心爱的姑娘结婚。

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他们都过得很幸福,用每一分每一秒享受着自己奋战而来的和平:

“你要担得起这份牵挂”

“战友之间的感情是最真挚的感情”

“踏实工作,诚恳做人”

“和平年代为了人民也能毫不犹豫地献身”

“不怕,什么都不怕”

“我们亲如兄弟”

“他们太可爱了”

 

一首小诗送给他们:

我愿意走过

我愿意走过山川,

河流,

和无数尘土飞扬的道路。

我愿意沿着国境线走过,

潜入密林,

满身泥泞。

我愿意走过战火,

在黑夜中抖落满身露水,

听着自己的心跳,

望着星空。

我愿意走过那子弹穿梭炮弹横飞的二十岁,

走过熙攘的人群,

走过繁华的街道,

走过夜里的一盏盏灯,

走过人们平常的幸福,

凡此千种,

凡此万种,

走归我的袍泽。

 

全文完。

这篇文章我憋了一周,算是给写出来了,之后的文章会陆续放出,感谢沈听雪前辈的全力支援,感谢前辈海神之矛的斧正。

最后,感谢所有为国捐躯的战士,感谢所有曾在硝烟中奔走的先辈,致敬!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