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甲军品资料网

    首页 > 特种作战 > 部队与人物
  1. 内容

海军陆战队Force Reconnaissance 的诞生

Force recon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1906年时任陆战队中校的迪翁·威廉姆斯(Dion Williams)在论文中提出了“两栖侦察”(Amphibious reconnaissance)这一概念,指出在未来战

blob.png

Force recon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1906年时任陆战队中校的迪翁·威廉姆斯(Dion Williams)在论文中提出了“两栖侦察”(Amphibious reconnaissance)这一概念,指出在未来战争中海军应当建立在两栖作战中担任先导侦察任务的单位,对即将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的地点进行侦察,提供情报帮助指挥官进行决策。

然而随着一战爆发,欧陆的堑壕战消耗着各国的军事力量,两栖作战的概念被搁置。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海军陆战队才将两栖侦察的概念付诸实践。并且制定了名为“舰队登陆演习”(FLEX)的研究实验。

该演习自1935年持续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地点在加勒比海。这一系列研究实验验证了海军陆战队在两栖登陆作战中的重要作用,并使海军和海军陆战队意识到两栖侦察的重要性。

■第一两栖侦察营A连的陆战队员从潜艇上换乘橡皮艇

二战时期,海军陆战队建立了两栖侦察营(Amphibious Reconnaissance Battalion),负责在D日(D-Day,即行动发起的当天)前对登陆区域进行侦察,以获取情报保障登陆行动的成功。

最初的两栖侦察单位只有连级规模,由詹姆斯·琼斯少校指挥。他们与著名的海军“水下爆破队”(Underwater Demolition Teams,UDT)一起,乘潜艇到达行动海域,再换成橡皮艇到达任务水域执行任务。与UDT不同,陆战队侦察单位行动区域更接近海岸和滩头,甚至登上海岸,进入内陆地区来获取包括地形,敌人兵力部署,火力配置等情报。

二战中,两栖侦察营的行动发挥巨大的作用,两栖侦察行动被证明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MCTU 1的主要任务是在和战争背景下,研究、开发和验证包括武器系统,作战思想,行动战术等新的军事理念。

很多在当时十分先进的作战思想和战术被海军特种部队(Navy SEALS)和陆军特种部队(Army Special Force,"Green Berets")所借鉴。

美国海军陆战队最终决定运用MCTU#1的成果,组建一支由舰队陆战队(Fleet Marine Force)直接指挥的作战单位。起初,计划组建一个营,该营将会以连级行动单位来支援海军陆战队海空特遣部队(MAGTF)。

但由于1957年预算所限,海军陆战队最终决定分别在东海岸和西海岸分别建立一支连规模的单位。 

1957年7月,MCTU 1被合并,第一Force Recon连(1st Force reconnaissance company)正式成立。

编有三个排:两栖侦察排(Amphibious reconnaissance platoon),伞降排(Parachute platoon)和引导侦察排(Pathfinder reconnaissance platoon)。由布鲁斯·F·迈耶斯(Bruce Meyers)少校指挥,驻地在加利福尼亚,彭德尔顿营。

blob.png
第三ForceRecon连在越南。

1958年,第一Force Recon连抽调一半的陆战队员,在北卡罗来纳的勒琼营组建了第二Force Recon连,由乔·泰勒(Joe Taylor)上尉指挥。

1965年,越战战争扩大化,升级为”局部战争“。第一Force Recon连的陆战队员被派往越南,同时补充了新的陆战队侦察兵的第二Force Recon连也被派往东南亚。由于需要额外的侦查单位,第三Force Recon连(3rd Force reconnaissance company)组建。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