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甲军品资料网

    首页 > 特种作战 > 部队与人物
  1. 内容

社会主义罗马尼亚的单兵装备

消失的军队系列,罗马尼亚军队的单兵装备概况


人们对ARA时代的士兵普遍印象最深的是M73钢盔,其前身为罗马尼亚王国的M39,而后者又是参照荷兰M34的产物。

 

M73钢盔。

Picture 3.png 

罗马尼亚王国时期的M39钢盔。

 

ARA士兵阅读罗共第12届全会的指示。

二战结束后,苏联向罗马尼亚援助过大量SSh40,可M39继续留在边防单位、消防部队、民警、铁路安全部队的装备序列中到1970年代,最后才全面换上M73。

 

早期装备SSh-40的ARA。

 

同上。

外观上,M73与M39的前端倾角一致,但后端的护檐缩小、外沿的卷边变薄。从上方看,M73为椭圆形,而M39则是鸭舌形。

 

M39的侧面。

 

下方视角。

 

M73的侧面。

 

下方视角。

这两者的内衬差异在一个是三叶式、另一个为四叶式,另外M73采用了Y状颚带替换老式的直线颚带,佩戴后拥有更好的固定效果。

 

阅兵盔的正面镶嵌有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徽。

落实到防弹效果方面,我们可以参考“油条”钢盔达人Mike B的测试视频:M73在不足10米的近距离内成功抵御了.32ACP、9*18马卡洛夫弹、9*19帕拉贝鲁姆弹、.45ACP的轮番侍候,直到.357马格南上场时才成功击穿。

 

Mike B测试罗马尼亚钢盔视频截图。

罗马尼亚的军服分检阅服、常服、作战服。

检阅服用于一切重大仪式场合,除国庆阅兵、授勋仪式、晋升典礼、迎接外国政要到访外,各武装部门还要视对应的军种纪念日进行穿着,如罗马尼亚武装成军日(10月25日)、空军节(7月份的第三个星周末)、海军节(8月份的第一个周末)、边防军节(6月25日),等。

 

1964年8月23日游行上一名正装出席的中校,品蓝色的帽墙和牙线表示出身内务或军法部门,其胸前还有苏联的军校毕业章。

 

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任期的检阅腰带及军官佩剑。

 

早期的将校检阅服还有专门打造的蓝色马裤或蓝色外套。

至于常服,与检阅服最明显的区别为省去绶带、明黄色检阅腰带,早期的将校检阅服还会以蓝色外套或长裤与橄榄棕常服区分。常服通常为卫兵站岗、军人离营休假、军校内出席课堂、军官在军营内执勤时所穿着。

 

1970年代之前,军官常服与士兵佩戴同款纯色领章。

 

齐奥塞斯库上台后,尉官及以上人员改为佩戴橄榄叶状领花。

 

军营内军官带队等候视察的画面。

作战服穿着于出操、基本技能训练、下层军人执勤、营地内日常活动、实弹射击、部队演习期间。关于这方面的沿革,ARA既没有学习其他华约国家(匈牙利除外)大范围普及雨点迷彩的路线,也没有像南斯拉夫人民军那样依旧照着二战模式搞“常-战”两用。

 

打底衬衫可同时用作工作服。

 

身穿夏季作战服的山地兵。

 

羊毛材质冬季作战服。

 

冬季作战服局部。

 

1989年全套冬装行头的倒齐军人。

与换装“阿富汗卡”前的苏军类似,ARA的夏季作战服材质为轻棉,冬季作战服依旧采用羊毛,其中陆军与空军穿着橄榄棕,而海军穿着藏蓝色。

除去侦察单位、山地部队、伞兵、边防单位发配了专门设计的伪装迷彩外,常规步兵走的仍然是纯色作战服路线,哪怕到了齐奥塞斯库的统治末期也是。

值得注意的是,ARA第一款大规模列装的迷彩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开发的“白桦叶”迷彩。其主要特征是黄棕色底幕印上完整的叶片纹路,印染成本和制造工时不低,但在灌木丛和落叶堆里的表现效果良好。

 

“白桦叶”。

各种证据显示罗马尼亚一开始拿到手的都是原版苏联货,但1960年代后期就开始进行自主生产,并持续到1990年为止。

 

身披“白桦叶”,同时佩戴苏式盔的罗军。

与此同时,罗马尼亚生产了一款无官方识别命名的叶片迷彩,效果看上去就像是“白桦叶”进行过颜色反差处理过的一般:它的春季型号是草绿底色印染上暗紫色的叶片纹路,而秋季版则是淡绿底色上点缀紫棕色叶片。

这种迷彩主要发放给各军种的侦察单位。

 

罗马尼亚修改版“白桦叶”,春季涂装。

 

实物。

 

秋季涂装。(这个找不到实物)

之前波兰人民军篇提到过的Wz.53“欧芹叶”迷彩,它在波兰短暂装备了一段时间后就统统清仓给ARA,并同样被罗马尼亚冠上“Persilla”的称号。

“欧芹叶”一般用于分体式野战罩衫上,除侦察单位外装备得最广泛的就是罗马尼亚边防军。在当时,罗马尼亚与苏联、匈牙利、以及南斯拉夫的边境地段时常出现摩擦事件,几乎每次发生新闻都能在这些地段见到身穿“欧芹叶”的边防军影踪。

 

罗马尼亚版“欧芹叶”。

有读者反映正篇里忽略了边防军的介绍,那么在这里简单补充一下:

罗马尼亚边防军直接听命于国防部,负责守卫与南斯拉夫、匈牙利、保加利亚及苏联接壤的3200公里边界,最高峰时期也只有2万名成员,常设12个摩托化步兵旅,另有从海军调配的600人协同巡防边界河道、水域及海岸。

1968年之前,罗马尼亚根据苏军顾问的建议布设多个纵深达30公里的边防区,并保证这些地段的哨戒塔、铁丝网护栏、电力及照明设备每时每刻有人值守。这段时期的边防军重心围绕的是防止小股敌人的渗透,训练也偏重侦察与反侦察技能。

 

罗马尼亚边防军。

 

边防军下士作战服。

 

胸章。

但是当华约联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罗马尼亚成立爱国卫队和重新规划国防策略,边防军的资源分配权重被减轻,存在感也明显变弱(况且罗不与任何一个西方阵营国家接壤,“上镜”机会本来就不多)。

换言之,与东德边防军把开战后要坚持到人民军主力或苏联驻军增援作为优先选项的策略不同:齐奥塞斯库时代的罗马尼亚边防军,在同种情况要做的是分批后撤、交替阻击入侵敌军,争取时间让三军预备役和爱国卫队组织动员,同时要尽一切办法防止动员被敌方使用特殊手段瘫痪(如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率先控制机场和电台通讯)。

等这个阶段结束,仍能组织起来的边防军要继续加入反击,被打散的单位也要向就近的武装部门或爱国卫队靠拢,加入游击战消耗敌人。因而1970年代的边防军训练更强调伏击、阻击、野战防空,也更多参与主要铁路、公路枢纽、机场与进出口海港的安全防护。

 

配备TAB-71的边防军,1970年代。

随着1980年代罗马尼亚经济的寒冬来临,当地人开始出逃向生活条件更优渥的南斯拉夫及匈牙利。对此,边防军加大巡逻力度阻止一切越境行为,甚至不惜使用致命手段,导致与南斯拉夫或匈牙利的边防武装的冲突频繁发生,连形象也一落千丈。讽刺的是,此前齐奥塞斯库一直强调苏联才是罗马尼亚的最大安全威胁,结果他任期最后几年边防军都优先派往西部边境防止人员外逃。

 

罗马尼亚版ShM-41M:Md.58。

继续讲回单兵装备。几乎每一期“消失的军队”系列都要提到防毒面具,而且几乎每一期都会有苏联制式40毫米GOST接口ShM-41M(也就是“GP-5”)的各种华约授权型号。但这次,罗马尼亚的情况倒有些不同——

照理论来讲ShM-41M的确是一种简单可靠的防毒面具,但设计仍是二战时期的思路,更适合民防设施、生产机关或低烈度战争条件抵御化学袭击,单纯缺乏扬声装置一点就很难应对核战环境中作战人员得长时间佩戴和协调行动的需要。

1968年,对比过几种自主设计方案和现有外国样品后,罗军决定采购西德联邦国防军的M65防毒面具,1970年代获得交付,其后又在1974年争取到生产授权,遂定名M74。

 

M74。

 

M74的携行包。

 

使用说明书。

 

1980年代生产的CF-4滤毒罐。

与西德原版相同,M74能安装40毫米STANAG制式滤毒罐(自产版本命名为CF-4),滤毒罐衔接口对应在佩戴者的下巴位置,面罩主体材质为橄榄绿的二烯合成橡胶,并拥有能避免镜片起雾的鼻呼吸罩设计。

 

M85。

 

伊拉克版本

后来的罗马尼亚又以此改良出比M74多出一根饮水管的M85,除外销给伊拉克的共和国卫队并在海湾战争前授权该国生产外,如今已全面停产。

有趣的是,M74的生产和批发却一直持续着,偶尔还会在罗马尼亚陆军的新闻照片中出现。

如果不提那些流入地下黑市的枪支弹药,ARA留给世界的最大“遗产”便是各种五花八门的步兵包:从单肩式面包袋,到仿苏联M35“Veshmeshok”麻袋包,再到最受野营爱好者喜爱的M59山地包等。

 

同样是Mike B评测的罗马尼亚版“Veshmeshok”

 

这肉眼可见的漂亮质感啊……(此时笔者已开始嫌弃他用了12年的苏联原版)。

单纯论仿苏式麻袋包的话,仅凭视觉上的造工就感觉比原版要舒服不少,没有原版那种一眼就能注意到凌乱走线。

M59山地包更几乎是每一个外网野营用品销售平台都能找得到,它外形美观、价格实惠、容量和实用性都恰到好处,无须像东德雨点迷彩步兵包那样须搭配武装带使用,就算是品相7成新以上的存货巨大。

废话不多说,看图吧:

 

M59山地包

 

同上,行军状态(图片最右侧的M93迷彩伪装幕是东欧剧变后才装备的)。

 

最棒的是背囊左侧那销魂的置物袋,连一瓶标准装伏特加也塞得下。

最后我们看一点杂项:

 

单兵水壶(个人认为是华沙条约阵营的同类型装备中最好看的)。

 

水壶的塑料旋盖细节。

 

野战饭盒。

 

单兵餐具。

 

仿二战德军样式的折叠工兵铲。

w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