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甲军品资料网

    首页 > 特种作战 > 部队与人物
  1. 内容

消失的军队系列:红旗下的原野灰(3) 国家人民军航空军

这是消失的军队系列第一季第三集,民德空军简史。

消失的军队系列是我们对于历史边角料的热爱而发掘的那些离我们并不遥远,且并没有经历战争却走向消亡的军队的故事。

接上一篇:https://www.junpin360.com/html/2020-03-16/7818.html


红旗下的原野灰:国家人民军简史(3)航空军篇

image001.jpg

Wir sind geboren, Taten zu vollbringen,

zu überwinden Raum und Weltenall,

auf Adlers Flügeln uns empor zu schwingen

beim Herzschlag sausen der Motoren Schall.

我们为飞行而生,

无惧时空的枷锁,

看我们的鹰隼振翅翱翔啊,

发动机的轰鸣有如心脏疾跳。

——《赤色飞行员》,“Rote Flieger”

image002.png

LSK国际识别徽,1973年版。


“华约空军的前臂”

1952年,民主德国内政部在苏联方面的监督下通过“课程X(Lehrgang X)”方案,目的是为组建空军而筹备足够的地勤和飞行员。

image003.jpg

暗中试行“课程X”的科特布斯机场,1952年9月26日。

次年11月,驻营民警编制下成立空警部队(KVP-Luft),同时分别在科特布斯、德雷维茨和包岑增设三个对外挂名为“航空俱乐部”的飞行团,并接收了苏制La-9、Yak-11、Yak-18及An-2等螺旋桨飞机用于训练。

image004.jpg

隶属驻营民警的KVP-Luft

image005.jpg

1955年加入KVP-Luft的西格蒙德·杨恩,他后来成为德国第一位宇航员。

1956年3月1日,空警改组为国家人民军航空军(Luftstreikräfte der NVA,下称LSK),而出自“课程X”的人员则成为第1航空师(1.Fliegerdivision,后变更名称为1. Luftverteidigungsdivision,“第1空防师”)的主要骨干。

一年后的6月1日,民德国防委员会通过在斯特劳斯贝格设立“航空及防空司令部(Kommando Luftstreikräfte/Luftverteidigung)”的决议,将航空部队和国土防空部队的管辖权一并纳入LSK下。

image006.jpg

第1航空技术营,1956年7月1日。

“Luftstreikräfte(字面意思:航空部队)”一词最早指代帝德时期的空军,希特勒上台后则改用“Luftwaffe(字面意思:空中武力,下称LW)”来绕开《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拥有空军的禁区。当两德分治的局面形成后,东德空军采用LSK区分自己,而西德空军继续沿用LW。不止如此,在西德空军依然选择深蓝色制服的前提下,LSK的制服一律变更为与陆军相同的岩石灰。

image007.jpg

岩石灰尉官常服。

与其把LSK视作东德自己的空军,倒不如将其与波兰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航空部队看成是华约整体空防网络的三大分支:苏联直接插手这三国空军的战略策划、单位部署与设施建设,并要求他们长期处于备战状态。担任“华约空军前臂”的LSK更是得同时应对斯特劳斯贝格与温斯多夫(苏军驻德集群司令部)的任务安排,无法在和平时期拥有与NVA陆军同等程度的相对独立性,但好处是能先于其它盟国得到更优质的装备升级。


人员与编制

image008.jpg

第1歼击航空团集会,1985年8月29日。

image009.png

LSK各部队分布图。

在国家人民军的各大军种中,LSK是最受欢迎、最多志愿服役人员向往的单位。到1989年其人数达到四万之众时,里面只有38%为征召兵员(陆军是60%,海军是50%)。这不单纯是因为LSK的岗位津贴或福利比其它军种更好,也因为相关部门对普及航空、无线电知识的重视。

image010.jpg

“弗兰茨·迈林”军官学院毕业典礼后接吻的LSK尉官,1988年。

image011.jpg

埃里希·昂纳克在海因茨·霍夫曼大将的陪同下视察第8“尤里·加加林”歼击航空团。

大部分在民主德国长大的公民都有一段在航空博物馆与空军飞行员互动、了解飞行器材知识、举行航模大赛和火箭设计大赛的记忆。连民主德国生产的玩具、模型、邮票都有30%涉及到航空题材。

对于孩子们来说,“飞行员先生”都是亲切、可信赖的,尤其是当出身LSK的西格蒙德·杨恩在外太空特地向民主德国的孩子打招呼后,这种情绪更显得强烈。

image.png

雅恩主题邮票,可见其多么受欢迎

image012.jpg

西格曼·杨恩在外太空的电视直播,手中拿着“小沙人(Sandmenchen)”玩偶,东德最受欢迎的动画形象。

要加入LSK,理科成绩和俄语技能是首要的甄别标准。华约诸国的飞行员要在战时协同配合,就得用诸如“Anna、Boris、Vasili、Gregory......”之类的俄语军用词汇相互联系。

image013.png

LSK的编制

第1空防师,总部科特布斯,下设4个歼击航空团、3个地面防空旅、4个通信技术营、1个情报营、1个运输连、1支飞行表演队(编制为连)、外加防化、野战运输、野战邮政、中央医疗所、弹药制造等附属单位各一个。第1师的任务是保护第3卫戍区(南部)的领空,而国家人民军陆军的防空部队只负责战时的前线防空。

第3空防师,总部位于特罗伦哈根,负责第5卫戍区(北部)的防空。下设2个歼击航空团、1个地对空导弹旅、2个独立地对空导弹连、2个通信技术营、1个情报营、1个运输连和其它与第1师相同配置的附属单位。另外,国家人民军航空及防空军军乐队正属于该师。

前线及军事运输航空指挥部队(Führungsorgan der Front-u.Millitärtransportfliegerkräfte,简称 FO FMTFK),负责在战时为陆军和出海作战舰只提供空中支援。单纯看名字仿佛这只是运输部门,但事实上FO FMTFK担任了空中侦察、对地攻击、空中联络、紧急物资运送等至关重要的任务,还是Volksamrine第28海军航空联队的共同管理单位。该部队下有第37和第77两个战斗轰炸航空团、2个战术侦察航空团及华沙条约国中运输效率最高的第24运输航空队。

要了解一支空军,就得先从它的作战机种入手。下面,我们透过LSK装备更新换代的过程来看它的历史。

image014.jpg

沃尔夫冈·赖因霍德少将在科特布斯空军基地监督演习,1986年4月1日。


起步:1950年代

1956年,苏联开始向东德提供各型新式战斗、侦察、运输、训练机种,而首先进入LSK现役的则是大名鼎鼎的MiG-15bis及其训练型号MiG-15UTI。

image015.jpg

第7歼击航空团的MiG-15UTI,这种双座式训练机在东德服役至1984年。注意早期的国际识别徽并没有铁锤尺规麦穗纹章。

image016.png

LSK的MiG-15bis,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空军都从同型号进入喷气机时代。

image017.jpg

驾驶MiG-15的飞行员。

不到一年过去,已掌握好如何操作喷气式战斗机的LSK又从苏联获得MiG-17。整个1950年代间,共有75架初型和173架(使用带加力燃烧室的VK-1F引擎)的F型翱翔于民主德国的领空,它们是LSK的第一代主要战力。虽然虽然MiG-17的性能优秀,但与“前辈”MiG-15一样没有雷达系统,难以抗衡来边境彼端愈发升级的空中威胁。于是在1959年,东德从波兰进口配备“绿宝石”截击瞄准雷达的MiG-17PF以获得全天候作战能力。

image018.jpg

德国空军博物馆内展览的MiG-17。

image.png

image.png

MiG-17PF,注意其机头进气口。

与此同时,苏军驻德集群部署了航速可达1.35马赫的MiG-19,这是苏联第一款双发超音速战斗机,几乎参与了两大阵营对峙早期的每一次截击行动:比如1964年1月28日击落一架闯入东德领空的美军T-39“佩刀客”教练机。

LSK在1959年开始接触并随同苏军MiG-19编队训练,后来也获得了12架MiG-19S和12架MiG-19PM。但相比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对MiG-19及仿制版“歼-6”的重视,东德给到的评价并不高:LSK无法克服其引擎和稳定性上的缺陷,最终造成5架S型和4架PM型坠毁(损失率37%......)。1969年,MiG-19退出民德现役装备。

image020.jpg

东德的MiG-19PM,其机身不安装航炮,火力配置为4发K-5M空空导弹。

image021.jpg

LSK曾试图与波兰的技术人员联手解决MiG-19的设计缺陷,但无疾而终。


“鱼窝”与超音速时代

1962年,MiG-21F-13(北约代号:“鱼窝C”)进入LSK装备序列,标志着冷战前沿的超音速时代开启。

东德飞行员立马爱上这种性能优异、操作可靠、速度高达2马赫的新式主力战机。更难得的是,他们获得的版本与苏联自用版一致,无任何技术上的降级。

image022.jpg

MiG-21F-13,德国空军博物馆。

image023.jpg

第3歼击航空团的“赤色666”,在当时的宣传视频中最为瞩目。

1964年,52架采用更尖端技术MiG-21PF抵达东德,紧随而来的是82架进一步改良的PFM型(未免跟前者混淆,PFM在LSK序列采用的区分叫“MiG-21SPS”)。从这一刻起到70年代,MiG-21各型稳站LSK第二代主力战机之位,总数接近300架。如,MiG-21S的外贸版MiG-21M、双座式教练机MiG-21U/US/UM、安装图曼斯基设计局R25-300引擎以增强航程及机动性的MiG-21bis、拥有“Polyut”盲降系统提高安全着陆性的MiG-21bis-SAU,等。

image024.jpg

第47战术侦察航空团装备的MiG-21PF。

image025.jpg

加挂火箭推助器起飞的MiG-21SPS,1979年。

image026.jpg

第3歼击航空团的地勤维护场景。

image027.jpg

LSK全盛时期的MiG-21列队。

image028.jpg

MiG-21UM,德国航空博物馆。

image029.jpg

MiG-21bis与F-104G。

假如冷战在70年代变热,这两者就会是东西德空战的主角。

image030.jpg

1975年1月14日,Peter Makowicka少校驾驶的MiG-21发生引擎故障。为防止战机坠落在人员密集的科特布斯纺织厂,少校拒绝了地面指挥的跳伞命令,直到坠毁前仍进行爬升。战斗机最后撞上了纺织厂后的居民楼,包括本人在内共有7人丧生。

image031.jpg

时年33岁的Makowicka少校,追授“服务人民与祖国一级功勋”。事后调查证实意外是地勤疏忽所致。

1970年代,LSK开始逐步替换过时的MiG-17或初期型MiG-21,苏联给到的选择是全新可变后掠翼设计MiG-23战斗机。理论上讲,MiG-23本该能使东德的空优能力带来质量性提升——最高速度可达2.3马赫、满载前提下能维持1150千米作战半径、起降性能和续航能力超过LSK以往的机型、能发射R-60短距空空导弹或R-23中距空空导弹,等——结果却反响一般。

东德很快就意识到MiG-23较难维护,对飞行员经验要求颇高,无法保持以往机型同等程度的战勤率等问题。因此,除驻扎佩内明德的第9歼击航空团换装了28架MiG-23ML、9架MiG-23MF和9架MiG-23UB,其它单位依然选择各种MiG-21的后续型号。

image032.jpg

第9歼击航空团的机尾徽。

image033.jpg

MiG-23ML

image034.jpg

同上,座舱视角。

image035.jpg

尽管LSK对MiG-23的反响一般,但这不妨碍他们拍出各种靓照,比如这张。

image036.jpg

MiG-23UB双座教练机,德雷维茨机场,1990年8月。

image037.jpg

第37战斗轰炸航空团在1980年代获得的MiG-23BN(对地攻击型)


其它机种

轮到本文真正的“戏玉”前,还需概括一下LSK的其它常用机种。

东德曾经拥有13架伊柳申设计局IL-28中型喷气机,其中10架执行轰炸任务、2架为侦察机型、1架用于教学或设备测试。它们从1954年服役至1982年。

image038.jpg

IL-28,北约代号:“比格犬”。

第24运输航空队装备有12架An-26双引擎运输机,其中含执行特殊任务用的ST型。第24运输航空队的任务还包括协同第40空降猎兵进行伞降训练。

image039.jpg

An-26运输机,拍摄于1990年10月3日LSK全面禁飞时期。

1977年,东德向捷克斯洛伐克采购L-39教练机。LSK肯定该机种的突出通用性,尤其是能进行对地攻击改装这一点。

image040.jpg

“奥托·利连塔尔”空军军官学院的L-39教练机。

image041.jpg

挂载火箭巢的临时对地攻击型号


最后的鹰隼:MiG-29

1988年,LSK张开双臂迎接MiG-29。

1990年10月,LSK终成历史词汇,留下20架MiG-29A和4架MiG-29UB由联邦国防军接管。

image042.jpg

机身编号“679”,如今象征着LSK的绝唱。

image043.jpg

同上。

image044.jpg

较为罕见的LSK时代MiG-29A双机编队。

image045.jpg

双座式MiG-29UB。

尽管MiG-29A并非同系列战机里最先进的(比如雷达系统为降级版本),与北约系统不兼容,电子中继技术比同时代西方战机落后,但犹属一款性能优秀的高新战斗机。1991年,联邦国防军第61测试中心得到4架MiG-29进行研究,第71“里希特霍芬”战斗机联队也同样获取4架与F-4F“鬼怪”II式战斗机组织模拟对抗演练。

image046.jpg

喷涂联邦德国铁十字标徽的MiG-29A,但机身仍是LSK迷彩纹样。

1993年6月份,联邦国防军手中的所有MiG-29均完成兼容性改造。接下来10年,掌管这些苏制战斗机的第73“斯坦因霍夫”战斗机联队扮演了历届北约联合训练中的假想敌角色。

德国人手中的苏制战机无疑能让北约,尤其美军飞行员更懂得如何在战斗中实施有效对抗。到了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南斯拉夫空军的MiG-29几乎无法对北约机群产生威胁。当然,这也跟MiG-29本身的“前线战斗机(更过分地说:飞行导弹平台)”定位脱不了干系:一旦失去地面指挥系统的引导,驾驶MiG-29的飞行员所面对的空战环境将严重恶化。

image047.jpg

与F-4F模拟对抗的MiG-29

image048.jpg

第73战斗机联队手中的MiG-29A

image049.jpg

德国空军博物馆内的这架MiG-29A也是如今德国境内仅存的一架。

2003年9月,德国决定以每架1欧元的象征性价格将22架MiG-29转让波兰。剔除1996年因事故坠毁的1架,仅剩柏林-加托夫区的德国空军博物馆内存有最后1架。德意志的天空不再有LSK的痕迹。

下一期,我们轮到备受争议的民主德国边防部队,再顺便拓展一下其它特殊武装部门。

此坑未填

参考出处

Globalsecurity.org :“East Germany - Air Force”

NVA-Luftwaffe.de

Aces Flying High -“Combat Jets of the East German Air Force: 1956 - 1969”

Aces Flying High -“Combat Jets of the East German Air Force: 1970 - 1987”

Aces Flying High -“Combat Jets of the East German Air Force: 1988 - 1990”

相关推荐
    加载中...